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好男儿布朗》中人性之恶的主题

时间:2024-04-25

刘芳

摘 要:《好男儿布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是一部主题与象征手法相结合的佳作。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布朗的一次丛林之旅,表达了人性之恶的主题,并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从人物象征、场景象征和物体象征三方面加深对主题的揭示。

关键词:《好男儿布朗》;人物;场景;物件;主题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都影响颇深,体现着一个永恒的原罪主题—─罪恶是人类的本性。在他的短篇小说《好男儿布朗》中,他用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来描绘并探究这一主题。本论文致力于从人物象征,场景象征和物体象征三个方面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补充并深化对该文本的分析。

1 人物象征与主题的表达

1.1 主人公——年轻的好小伙布朗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角色。“布朗”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象征着所有的普通人;“年轻”表明主人公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纯真年龄。从这个名字,可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普普通通、纯真善良的年轻人。起先,他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毫无罪恶的地方,能够在参加完魔鬼的聚会后抵制住任何魔鬼的诱惑,但当他看到古金执事和牧师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当他来到聚会地点,看到镇上的所有居民包括他心爱的费思都在魔鬼聚会上,而且是魔鬼的仆人的时候,他的人生信仰崩溃了。作者以此引出故事主题,“罪恶乃人类天性,罪恶才是你们仅有的快乐。”

1.2 布朗的妻子——费思

布朗妻子费思“faith”的英文解释是忠诚。作者给布朗的妻子取这样一个名字是颇富深意的。其一,这个名字反映了布朗妻子给他人的印象和她的品德;其二,这个名字也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在故事的开始,布朗不得不离开妻子费思去森林参加聚会,这象征着他要暂时放弃自己的信仰,去赴约(他和魔鬼的约定)。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布朗惊奇地发现费思也在魔鬼聚会的现场。他绝望地呼喊,但是他的妻子没有注意到他。这个时候,布朗惊呼:“我没有信仰了!(My faith is gone)!”这是故事的转折点。相比于故事开端,他暂时放弃信仰,但内心存有希望。此时,布朗痛苦地意识到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主题由此展开。

1.3 林中的引路人

从蛇形手杖和克罗伊斯的尖叫声可以看出,布朗在林中遇到的引路人象征着魔鬼。他将布朗带到魔鬼的领地,让他看到那些正派人物犯的罪行。当布朗决意不跟随他前行的时候,他并没有强迫布朗继续跟他走,而是让他休息一下,再做决定。作者设计引路人这样的行为,更好地表达了主题:所谓“魔鬼”或“恶”都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内心,人类不需要强迫便会自行走向自己的恶,因为邪恶是人类的本性。

2 场景象征与主题的表达

场景的设置包括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因素,它们对于加强主题的表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故事的时间

故事发生在夜晚,而费思害怕夜晚。她说:“在一年所有的夜晚里,亲爱的丈夫,今儿晚上请你留下来陪着我吧”,但布朗却说:“我的往返旅程,……必须在现在和日出之间完成”。正是在夜晚,布朗离开了他的费思,离开了他的信仰。在文学作品中,白天象征着光明,而夜晚总是与恶魔、诱惑和神秘这些概念紧密相连。随着布朗看见引路人,看见正派人物犯的罪行,布朗慢慢发现邪恶根植于人的内心。这样的深夜,这样的旅途,才真正让布朗看到并体会到人性之恶。

2.2 故事的地点

故事的地点──森林也极富象征意义。夜晚的森林又黑又危险,似乎每棵树后面藏着一个恶魔般的印第安人。森林里忽隐忽现的印第安人就像人内心的黑暗之处,藏得深,且不易被发现。森林就是恶魔的领地。当布朗刚进入森林的时候,他发现路很狭窄,树越来越密,这些都象征着布朗逐渐被恶魔包围,不再纯真。最后,布朗在森林绝望地喊叫,故事的主题得到强化。

2.3 故事中黑色的描写

在故事中,作者不仅选择黑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且还描写了很多黑色的东西,以呈现整个故事需要的气氛,如:“黑蛇”、“黑松树”、“黑影”、“黑墙”、“黑色的洼地”。这些描写和故事的情节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漆黑的恐怖氛围,以更好地展现主题。

3 物体象征与主题的表达

3.1 费思帽子上的粉红色缎带

粉红色的缎带让费思看起来更加漂亮、更加纯洁、更加善良。作者这样的设计颇有象征意义。在《圣经》中,红色象征着邪恶,白色象征着纯洁,粉色介于两者之间,象征着邪恶与纯洁的结合。戴着粉红色丝带的费思既有纯真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作者自然引出主题,人虽纯真,但本性是邪恶的。

3.2 引路人手中的手杖

布朗在去丛林的路上遇到一位手持手杖的引路人。这手杖“弯曲盘绕”,很像一条大蛇。这手杖的蛇形便象征着伊甸园中的蛇和撒旦。当引路人知道布朗不想往前走的时候,他把手杖给布朗帮助他加速。显然,引诱人类堕落的魔鬼正引领者布朗走向森林深处去发现人类和社会的邪恶之处。

3.3 撒在布朗脸上的泪水

在故事的最后,霍桑这样写道:“原先熊熊燃烧的一把枯枝在他脸上洒下冰冷的露水。”作者用冰冷的露水来代替布朗的眼泪,更深刻地展现布朗的绝望。他不再相信爱,不再相信世界上会有美好的事物;他坚信,罪恶是人的本性,“信仰也会背叛我们。”以此,主题得到彻底地展现。

在《好男儿布朗》中,霍桑以其精湛的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其作品永恒的主题“罪恶是人类的本性”。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83-87.

[2] 耿毅. 从《小伙子布郎》看霍桑小说创作的“原罪主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5(3):96-99.

[3] 胡南平.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 [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23.

[4] 赖浑.论《年轻的古德曼布郎》中的象征[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32(2):78-79.

[5] 任晓晋,程宝燕. 《小伙子古德蒙·布朗》新解[J]. 外国文学, 2007, 1(1):43-53.

[6] 永海燕. 在宗教的困惑中寻求生命的归依之路──论《小伙子布郎》的创作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8(6):111-1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