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逸美
摘 要:从根源来看,《易经》与《黄帝内经》同出一处,本质上二者都受到了阴阳观的影响,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历朝历代行医之人所讲述的“医易同源”的理论依据。对于我国中医文化的鼻祖——《黄帝内经》及其理论而言,《易经》中的很多内容都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就《易经》与《黄帝内经》的阴阳观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奥秘所在。
关键词:《易经》;《黄帝内经》;阴阳观;比较
阴阳观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用以认知万物演变过程的理论,在针对某个具体的现象没有科学化的解释以前,阴阳观这一认识论让古代人们找到了一种精神依托。《易经》和《黄帝内经》的阴阳观,从本质上来看是近乎一致的。客观来讲,《易经》成书在先、《黄帝内经》成书在后,故二者除同有古代阴阳观的昔追体现外,后者之中还能明显看到前者渗入的痕迹[1]。除此以外,在从文字上表现出的一致性来看,很多后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或学者推测二者在思想方法上存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虽然不尽全面,但毕竟可以粗略揭示出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久以来,二者都是后人所热切追捧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一部分。
1 浅析《易经》与《黄帝内经》的阴阳观
阴与阳的变换乃世间万物变化之根本,这是古代哲学所挖掘到的理论思想。《易经》与《黄帝内经》的阴阳观同出一辙,但若想要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则要分别从二者的阴阳观涵义着手来进行分析。
1.1 《易经》中的阴阳观
若想要探究《易经》中的阴阳观理论,就不得不把目光移至古代,在时光穿梭的隧道中找寻到理论根源。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当西方人对上帝造人这一论断深信不疑的时候,在东方也存在有关人类起源的的学说,那便是《易经》中所提到的“人类诞生于宇宙的运动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易经》中所讲述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便是气产生于宇宙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并且经宇宙运动变化而分成“阴”、“阳”二气,进而在“阴”与“阳”的作用下,产生了万物,这也就是后人所总结的传统意义上的“阴阳观”[1]。《易经》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这就叫“阴”“阳”气化,如果文字的表述过于枯燥,中国古人的智慧足以将《易经》用太极图呈现出来,并且,高度浓缩了以上文字所表述的这一变化规律[2]。
1.2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
阴阳观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之间有着很深入的联系,这一点要追溯到我国西周早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来看,当时繁杂动荡的社会环境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论构建的影响很大。在传统理论界,阴阳观被人们言说事理或言说国家政治、社会交往礼道等等。从本质上来看,阴阳观理论体系之中蕴含着相关、对立、转化等道理,其间还有一些不可明说的内涵之物,仔细思辨,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精髓所在,即在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变化、病源、临床诊治等环节的研究过程中结合了部分阴阳观理论,而且,可以天解释一部分在当时社会医学条件下无法名状的病情,并使其得到了很好的诊治[3]。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当中的阴阳观是存在的,且对于钻研人类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有着很深的渊源。
2 《易经》对《黄帝内经》的阴阳观文化的渗透
尽管《易经》与《黄帝内经》都出于同源——阴阳观,但无论从理论内涵还是论著的发表时间来推断,《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理论源于《易经》中的阴阳观思想。从根源上来看,《易经》是为了模拟事物变换而创制的,并在创制以后,亦可用以解释世间不可言说之现象。《易经》自身充斥着种种神秘的力量,且如宇宙万物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具体来看,《易经》中的阴阳平衡观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有着很深的影响,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中高度强调了“阴”、“阳”平衡是维系生命体征的重要基础内容。
2.1 “阴”、“阳”二气
从某种角度来看,“阴”、“阳”二气即为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的体现,二者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和影响。对“阴”、“阳”二气探究是《易经》当中最核心的理论内容。《易经》中的阴阳观对于《黄帝内经》的渗透影响体现在:“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对阴阳观的规律极为推崇。
2.2 刚、柔之意
除却阴阳观的渗透,《黄帝内经》中所运用的中医智慧底蕴深厚,其中,刚与柔便是阴阳的内涵之一,是阴阳的属性——阳刚、阴柔。“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这是《易经》用以说明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易经》当中认为人产生于天地中的原始态——气,即太虚,在《黄帝内经》当中,多次提及此意,并将其付诸于医疗实践[4]。
3 《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观对比综述
《易经》中的阴阳观体现了宇宙万物运动的本质,从中可以窥见或解释任何一类常见事物抑或是人际关系等,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则体现了医学领域中的人体阴阳之变,从中可以探究到平衡人类生命体征阴阳的规律变化,进而从中国医学的角度解开一个个医学难题。
3.1 《易经》中的阴阳观作为《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而存在
既然从本质上来看,《易经》与《黄帝内经》的阴阳观有所趋同,那么,钻研相对较早发表的《易经》中的阴阳观对于挖掘《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全面理解后者的内涵价值,而且,在后期,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对于《黄帝内经》中阴阳观的探究对从另一个层面上对《易经》的阴阳观有了更为完善的解读,使得《易经》中的高深理论被后人所领悟[5]。二者的互相交融与渗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3.2 对《黄帝内经》中阴阳观的探索完善了《易经》阴阳观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主要体现在医病治病方面,对人类的生命起源等内容做以研究,用中国医学理论来解释生命更迭的过程。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回头再与《易经》中的阴阳观理论相比较可知,其实,后者论著中也能够发觉到有关生命万物阴阳和谐的理论内容,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理论核心内容。可见,最初人们对于《易经》中的有关阴阳观的部分内容领悟得不够深刻,这是钻研了《黄帝内经》阴阳观而后得出的结论。
3.3 《黄帝内经》对《易经》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黄帝内经》对《易经》中的阴阳观进行了继承,一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世间万物又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中;另一方面,《黄帝内经》又从事物本源上进行了阐释,认为整个宇宙中,不论任何微小还是庞大的事物,本身都带有“阴”与“阳”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但是因事物又普遍存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因此事物本身的阴阳也随之产生变化,并且同一事物中的阴和阳,还可以再分阴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易经》中的阴阳观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对事物的阴阳有了更加细化的解释。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阴阳观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善用的知识理论,并用其解释世间万物的规律。在一段时期内,阴阳观一度成为中国医学家们的行医之本。通过对比《易经》与《黄帝内经》的阴阳观可知,虽然二者出于同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分支,在传承的过程中,《黄帝内经》与《易经》文化不断交融,《易经》对《黄帝内经》的渗透和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到了传统中医理论的最终形成。针对《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观的比较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对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登本.《春秋繁露》与《黄帝内经》理论的构建[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05(05):12-13.
[2]全敏,鲁明源.《黄帝内经》阴阳变易思维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6(06):492-493.
[3]乔凯明,于亚娜,郝琳,艾明瑞,李治.人体科学阴阳观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思路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30):3839-3842.
[4]张农,方清茂,周红卫.《黄帝内经》中的心及其调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9(09):51-53.
[5]吕丽,滕梦玲,刘仑,马跃.基于道家阴阳学说的《黄帝内经》的研究[J].文艺评论,2013,06(06):146-147.
[6]王中杰.《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一种于理论层面对中医思维方式的诠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