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数了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做了九个采访,写了三篇文章,看了五场电影,还挺圆满的。遗憾当然也不是没有,身为周刊记者,最为难的当然是深度采访的机会难得——电影节的部分评委和嘉宾出现在了媒体可预约采访名单中,但相比出席的各路大咖,仍然嫌少。尤其是,即便预约成功,也只有群访的机会,几十个记者围着采访对象聊三十分钟,轮到你的对话也许只有一分钟。这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做深度报道?显然是不够的。今年,王家卫导演来当创投单元评委会主席,用他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只能做一分钟的朋友。
电影节的放大效应,相当一部分来自各路媒体的报道。如果不能将来宾关于电影的观点最大化传播,未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等到电影节结束,金爵奖评出了,500多場电影放完了,总还是要剩下点别的什么,才不负组委会办节、记者们跑节的一场辛苦。
同样遗憾的,是金爵奖论坛结束后的提问环节遇到了压缩。今年春节档,一部《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电影节也特意请来《后天》的导演、科幻电影大咖罗兰·艾默里奇交流,同场的还有诺兰的御用特效师。但聊完之后当记者想要提问时却发现,论坛已经宣布散场了。
所以还是要感谢胡歌这样的演员,在日夜忙碌赶场之际依然拨出专访的时间给媒体,细细聊自己的演艺心得,不作套路化的回答,句句发自肺腑。浮躁的行业大环境下,盛产功夫用在电影之外的从业者,少见衷心爱这份工作,热心只为电影的人。好消息是,虽然少,却也不是没有。他们往往不会出现在官方的采访名录之中,挖掘出他们的价值,是记者们的责任。对自己说,明年,要找到更多的他们,而不是忙着去交那些一分钟的朋友。
(记者 阙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