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思考

时间:2024-04-25

摘 要:“宅”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日本,但其含义与表现形式流传到我国大陆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宅”现象,他们大都足不出户,似与外界隔离。这种“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许多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以台州学院为例探寻“宅”文化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出“宅”之道。

关键词:台州学院学生;宅文化;概况;負面影响;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是台州学院思政部院立课题《关于当代大学生“宅”寝室的亚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报告》(编号:sbz20130409)的研究成果之一。

2008年3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传媒出现“御宅族”这一词汇。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我们不难发现“宅”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悄悄地侵入大学生这个群体。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躲在宿舍里,过着“半隐居”的“惬意”生活。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看书、看电影、玩游戏、在线聊天。狭窄封闭的社会关系,少言寡语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散漫的精神状态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坚定的信仰作为源动力,更缺乏不屈的脊梁支持他们守护原本的活力与青春。这些与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必须得到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1 “宅文化”概况

1.1 “宅文化”的定义

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宅文化”伴随着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而出现,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宅男宅女”主要就是指那些外出频率相对较少、社会交往不多,沉迷于游戏或网络而足不出户的人。而日本的“御宅族”主要指热衷于与漫画、动漫、游戏等相关的亚文化而足不出户的人。

1.2 “宅文化”的起源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御宅”在日文平假名中写做“おたく”,日语汉字为“御宅”,现在多用片假名“オタク”来表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1]。“御宅”在日语中的原义是对“你的家”的尊称,本义为“贵府”。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

1.3 “宅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宅文化”自从上世纪80时代初出现后,在美国、日本等地发展迅速,传入中国大陆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

2 大学生群体中“宅文化”的现状

2.1 大学生群体的宅族区别于已步入社会的宅族

一方面在校的大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就业压力[2];另一方面,他们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来自家长、老师的约束。加之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在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宅一族的判定标准是:(1)没有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岁到23岁之间。(2)排除疾病、学习等客观因素,自己主动固定选择寝室或其他有限私人空间作为自己课余时间的长居空间(能够长时间呆在寝室或其他有限私人空间范围里完成个人基本活动并且因此得到心理满足,与此类比,心理排斥从事运动、交友、旅游等户外型活动。(3)依赖电脑或其他网络媒体完成自身对外交流和娱乐等事情。

2.2 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都宅在寝室

御宅科研组分三个时间段随机抽查台州学院大学生的寝室。第一次,周六19点30分到20点30分;第二次,周四14点30分到15点30分;第三次,周日16点30分到17点30分。另外,制作了250份调查问卷分发给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我们避免了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以期样本具有代表性。最后生成了46份有效的《御宅科研组实地考察记录表》及242份调查问卷,可以说能够正确记录和反映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调查发现3个时段之内总共有165人在考察期间宅在寝室,只有56人不在寝室。在白天的课余时间和晚上的休息时间里,大学生花费在寝室的时间远远超过停留在图书馆、教室、校外的时间。寝室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长居空间。如下表2-2所示

表2-2

在寝室学生人数 不在寝室学生人数

人数 165 56

百分比 75% 25%

2.3 宅寝室的学生生活围绕电脑开展,室友间交流甚少

根据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台州学院的大学生们宅在寝室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有一个现象非常突出,玩游戏和看视频的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电脑使用率高达75%。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神贯注地盯着自己前方12寸的液晶显示屏,对于调查人员的突然来访毫无反应,有些甚至还在自言自语。在大多数寝室里,尽管一个房间有2到4人,但氛围安静,室友之间很少交流。如下表2-3所示

表2-3宅寝室学生生活状态

3 台州学院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

3.1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孕育“宅文化”提供物质条件。“宅文化”是伴随着80年代以来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而且宅族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土壤”。网络霸占学生宅寝室的原因①网络成为大学生对外沟通的“身外器官”,网络沟通不仅仅体现在用邮箱发信息和YY语音聊天的基础交流平台,现代大学生可以开视频秀、装扮QQ空间、网上购物、订餐,做到足不出户。②网络满足大学生无限的心理欲望。有些人喜欢玩游戏寻刺激,有些喜欢淘宝寻快乐,网络的无限探索性可以满足人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

3.2 充裕的可支配时间与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

当代大学实行开放式教育,台州学院一个学生一个星期的课程大约是25-30节之间,加上周末的休息时间,大学生可支配空余时间是非常充裕的。而大学生升学之前的高中、初中、小学基本是实行封闭应试教育。这种高等与中等教育的反差,造成大学生难以一时适应。一开始学生会不知所措,但摆脱了升学压力的他们很快就会习惯与电脑为伍。充裕的可支配时间与没有科学管理时间的能力造成学生宅文化的形成的原因之一。

3.3 校园活动吸引力不强

据2012年统计,台州学院临海校区社团有57个,平均每个学院有近9个社团,每年举办的运动比赛、文艺晚会、讲座、辩论赛等活动有近数百场。台州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平均每4个晚上就有一场校园活动。在校园活动高峰期,各种社团、学院等组织举办的各种文艺节目、选拔竞赛活动几乎天天有。但是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宅族大量出现要归咎与校园活动吸引力不强。如此多的活动竟然吸引不了学生,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表3-3

表3-3

3.4 主观原因

1.性格因素

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喜欢一个人独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才是最安全的。不参加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不外出与朋友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导致其越来越不想和外界接触而宅在自己的世界里。

2.挫折感

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年轻学子来说,满怀热情准备在大学中尽情施展才华,却发现事与愿违,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使之丧失了对原有生活工作状态的信心。于是有的人选择了逃避,逃避直面自己的压力:比如学业,就業等等。整天浑浑噩噩与网络相伴,久而久之就适应了宅的生活方式。

3.缺乏奋斗目标

很多同学高中时期以考一所好大学为目标而挑灯夜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后,课程的减少,个人目标的丢失使得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变得碌碌无为。这时候每个人天生的惰性就会出来作祟,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消极、散漫,丧失曾经的斗志,进而演变成为了“宅一族”。

4.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不良风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放眼四周,大家都是懒洋洋的模样,窝在寝室追着电视剧,恐怕你也会失去动力接近大自然,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泡图书馆吧?

4 “宅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

4.1 生理影响

大学生长时间操作电脑,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睡眠和饮食失调会造成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等;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3]。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近视率为90%,这个数据在1978年前只有20%。在2014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列举了两组数据:其一,近几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韩国排第18位,平均1.74米;日本排29位,平均1.707米;中国排32位,1.697米。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其二,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现在学校近视眼、肥胖的孩子还在增加往上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只有一成学生合格。对此,宅文化是有一部分责任的。

4.2 学业影响

宅在寝室的同学大多沉浸在网络世界,长此以往会消磨人的斗志,养成惰性,更加占据了同学的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有部分同学逃课玩网络游戏或者打通宵,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利于学业的发展和提高。

4.3 人际关系影响

宅居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的人际圈子,逐渐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开始习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开始对这个狭隘的空间有了心理依赖,认为它是最安全的。容易导致逃避现实,感情淡漠,社交退缩,性格孤僻。而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会更加促使“宅”行为的发生,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5 大学生“宅”现象的应对措施

5.1 学会接纳自己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宅文化”,宅男宅女逃避社会的激励竞争,宁愿退缩在一方狭小的自我世界,多半是“自闭”心理作祟。在心理学家李子勋看来,自闭常常源于自卑。所以应学会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当我们能够做到与自己身上的一切和睦共处时,才会坦然地走出自闭,才会坦然地面对他人,平等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5.2 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为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并且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活动不吸引人成为大学生拒绝参加活动宅在寝室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依照大学生群体中“宅”一族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以提高“宅”一族走向户外的的积极性。

5.3 深入“御宅族”的心灵空间,加强心理疏导

高校学生工作负责者需要主动走进“御宅族”的内心世界,在尊重他们的思维,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基础上,逐渐引导他们转变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帮助“宅”群体理性看待网络,正确、适当地使用网络,成为网络生活化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具体地,可以利用高校“宅”一族普遍接受的交流方式,比如可以通过QQ、博客、论坛、甚至是网络游戏进行心理辅导者,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真正了解其症结所在,从而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网络和危机干预机制,最终实现对“御宅族”的心理疏导。

5.4 媒体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传媒的发展使各类信息的传播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一些媒体工作者只关心自身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为大众传播正确的信息,反而进行错误的引导,公众与媒体应该对“宅”文化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切勿把它当作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是时尚的假象,使大学生盲目跟风和效仿,但也不能对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一味的进行批判,认为他们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不良少年,作为公众和媒体应该去了解、理解并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汪玮嘉.从“御宅族”一词看中日文化的差异[D].合肥学院报:2011(6):23-26

[2]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 心理探析及其“出宅之道”[J].高教高职研究.2010(6):204-205

[3]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理论探讨:2008(11):231-232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吴亚若(1994.9—),女,浙江湖州人,台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