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洛丽塔》中的后现代主义角色塑造

时间:2024-04-25

刘爽

摘 要:《洛丽塔》是美籍俄裔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成名作,也是世界文坛上引起较大争议的小说之一,它被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先声。本文旨在分析《洛丽塔》中的后现代主义人物关系塑造。

关键词:《洛丽塔》;后现代主义;角色塑造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黑色幽默大作家、小说家兼评论家,被视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其代表作《洛丽塔》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对传统社会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挑战,尤其是亨伯特、夏洛蒂和洛丽塔组成的三口之家颠覆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决绝态度和价值消解。

在《洛丽塔》的“后记”中,纳博科夫明确地指出:“在我以为,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勉为其难地称之为)审美的福祉,一种不知怎么,不知何地,与存在的另一种状态联系起来的感觉,艺术(好奇心、柔情、善意和迷狂)是那种状态的准则。”这是作者本人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挑战。传统道德所禁止的事件在《洛丽塔》里发生了,传统文学所传承的思想在《洛丽塔》里消失了,纳博科夫将小说《洛丽塔》从传统的道德说教中释放出来,成为一部探讨艺术和审美的后现代小说。

《洛丽塔》描写的是亨伯特自取灭亡的悲剧,却极富喜剧色彩,书中充满了黑色的幽默、荒诞的情节和机智的嘲讽。亨伯特、夏洛蒂和洛丽塔组成的三口之家颠覆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和荒诞性。从传统角度,一个具有最稳定结构的三口之家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任何一个支点都应当各司其职,才能维持这个三角形的稳定,防止发生扭曲。传统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是“保护者”,为妻子和子女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庇护,妻子的职责是掌管家庭事务,为丈夫和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而在《洛丽塔》中,亨伯特一家的关系却出现与传统完全背离的戏剧性效果和荒诞风格,极具后现代性。

“后現代主义”是个很难明确定义的概念,虽然许多理论家都试着对“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做出合理解释,但却尚未达成共识。即便如此,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髓是不变的,即建立一个颠覆传统价值体系的多元的、去中心的、无秩序的新秩序。《洛丽塔》摈弃了传统的家庭体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混乱的三角模式——充斥着欲望、诱惑、阴谋等出人意料的因素。

《洛丽塔》中,夫妻间爱情不再存在。男主人公亨伯特之所以娶房东夏洛蒂为妻是为了接近夏洛蒂未成年的女儿洛丽塔,亨伯特对妻子毫无兴趣却对继女洛丽塔情有独钟。在此,传统的建立在夫妻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婚姻制度被亨伯特的险恶用心取代。婚后,为了达到与继女乱伦而又不被妻子发现的目的,亨伯特曾一度悄悄地给妻子服用安眠药,而且幻想过多种杀害妻子的方式。虽然,亨伯特最终未将杀妻计划付诸行动,但他写有对洛丽塔叵测居心的色情日记被妻子夏洛蒂发现,夏洛蒂在情急之下,写信揭露亨伯特,却在寄信途中被车撞死。亨伯特色情日记的暴露使他成为间接谋杀夏洛蒂的刽子手,夏洛蒂不幸成为亨伯特一手导演的悲剧性婚姻的受害者。

夏洛蒂和洛丽塔是母女关系,同时又分别是亨伯特的妻子和情人,这种复杂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三角恋爱关系彻底粉碎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作为母亲,夏洛蒂对女儿洛丽塔无爱可言,甚至将女儿视作自己的威胁和竞争者,她想方设法将女儿送去露营,以防洛丽塔打扰到她对亨伯特实施的浪漫计划。夏洛蒂的死亡从表面上看似乎为亨伯特疯狂占有洛丽塔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但实质上意味着夏洛蒂的悲剧被完全转移到了女儿洛丽塔身上。夏洛蒂死后,亨伯特可以对洛丽塔为所欲为,直到毁灭她的青春年华。至此,夏洛蒂做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和地位被完全动摇。

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显得尤为复杂。作为继父,亨伯特并没有承担起庇护洛丽塔,为她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责任,相反,他一直对洛丽塔心存歹念,并亲手摧毁她的幸福。亨伯特深深迷恋着洛丽塔,这种迷恋出于亨伯特对所有早熟女孩的偏好,洛丽塔只是不幸沦为其情感的宣泄渠道而已。夏洛蒂死后,亨伯特可以以父亲的名义堂而皇之掌控洛丽塔。为了独占洛丽塔,满足自己身心的愉悦,亨伯特费尽心思将洛丽塔与外界隔绝,并摆脱种种障碍,带着洛丽塔四处旅行。事实上,这不仅是对洛丽塔的折磨,也是亨伯特无意中为自己设置的圈套。他把自己一步步送入深渊,并最终摧毁两人的生活。

洛丽塔之所以挑逗亨伯特,一方面是因为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内心中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完整的家庭,所以她变得开始注意和迷恋中年男人。另外,处于青春期的洛丽塔爱慕虚荣,并过早尝试了成人的游戏,对成年世界的无知与好奇牵引她一步步走向堕落。洛丽塔一生中,最缺乏的是自我觉醒,虽然她选择过逃亡,却在逃出一个铁笼后跨进了另一个铁笼,最终成为一个形容憔悴的孕妇,并不幸死于难产。

《洛丽塔》中塑造的家庭关系将人性中的阴暗面赤裸裸地呈现,使一切陷于混乱之中,只剩下欲望、谎言、阴谋等一切违背传统的东西。从人物关系的构造方面来看,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对传统小说的完美超越,也为后现代主义创作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V·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廖世奇,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2] 杨仁敬,杨凌雁:《美国文学简史》.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