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资本文献综述

时间:2024-04-25

【摘 要】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被认为是未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决定因素和企业核心价值的资产。人力资源领域学者围绕心理资本展开概念界定、维度结构、开发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对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厘清现有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学 自我效能感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最早开始研究心理资本。经济学家Goldsmith(1997)提出,心理资本是能影响员工生产能力的性格特征,主要由自尊和个人价值观组成。并利用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LSY)中涉及心理资本的数据探索心理资本对工资的影响。随后Luthans(2002)在研究組织行为积极态度的意义和必要性时,从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获取思路,将心理资本引入人力资源学科领域,提出“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并指出心理资本是具有积极导向且类似状态的心理能力,用来表示"你是谁",比肩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且可以有效测量,对领导力和员工的绩效有一定影响。后来Walumbwa等(2011)提出心理资本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状态论”,具有短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以及具有稳定性和难以改变的“本能”特点。Luthans等(2018)引入心理资本内隐测量,即内隐心理资本问卷,可以有效代替自我报告心理资本问卷(pcq),在工作环境中更为准确的测量心理资本。由此可知,国外学者对心理资本的本质认识是从可发展到可发展的状态论和稳定的特质论共存再到状态论逐渐发展而来的,当前国外学者普遍认可状态论这一观点。

在心理资本的概念方面,赵西萍、杨晓萍(2009)认为心理资本是类似于状态(state-like)的积极心理力量,其构成部分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程建军(2014)则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的、不会经常改变的资源,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内在性的品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柯江林等(2009)认为心理资本不是心理特质变量也不是状态变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类状态变量,是符合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一种类状态积极心理能力。

纵观国内学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历史可发现,学者普遍认可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但是对心理资本的存在形式持三种观点:状态论、特质论和类状态论。且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心理资本,并借鉴“中庸思想”创新的提出了心理资本“类状态论”,丰富了心理资本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二、心理资本的维度结构研究

在心理资本的维度方面,国外学者基于心理资本是一种状态的观点构建心理资本的维度。Luthans和Avolio(2005)提出心理资本包括乐观、希望与韧性三个维度,随后Larson和Luthans (2006)在三维度的基础上增加自信或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中国学者在对国外学者的维度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背景考虑在内,从不同行业领域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探索更符合国情的心理资本维度结构。温磊等(2009)使用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数据对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维度进行检验,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数据与Luthans提出的四维度,即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拟合程度良好。随后柯江林等(2010)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首次提出本土心理资本具有二阶双因素结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依据扎根理论,采用归纳法和调查问卷法获取物联网研发团队员工数据后提出本土心理资本构念的二阶双因素结构包括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人际型心理资本包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发现,相比西方量表,柯林江提出的二阶双因素结构的信效度更好且对工作绩效有更强的解释能力;韩勇(2010)则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处级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对问卷采取扎根理论分析法和类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可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分为自身心理资本范畴和人际心理资本范畴。尹小龙等(2012)从全国青年职工中进行数据采样,并结合员工访谈等方式分析心理资本,提出可将心理资本维度分为目标感、回复力和责任感三个维度。李力(2015)对高校教师的数据样本进行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维度属于二阶四因素模型,即由认知资本、情感资本、意志资本和人际资本四个二阶因子和十一个一阶因子构成;范兴华、方晓义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进行研究,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是由二阶二因素构成,即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

三、未来展望

综合对比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可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心理资本维度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共识。即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希望四个因素。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资本维度研究,增加了心理资本维度的涵盖范围。由于对心理资本的研究时间较短,对其概念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仍然对其维度结构保持开放的态度,除了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韧性四个核心维度之外,尚有很多未定的构成要素亟需开发与检验。心理资本是由经济学领域发展而来,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组织的各个运行环节。因此,未来可将心理学引入到其他涉及到人的相关领域。特别是战略决策领域。而且可进一步的研究心理资本和人格、情绪的关系,帮助更清晰的理解心理资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欣,周玉玺,杨阳.多层次导向的心理资本与知识员工创新绩效——基于团队社会资本的调节中介模型[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09):89-102+113.

[2] 邹艳春,成雨聪,梁嘉文.心心相印:领导——下属心理资本匹配对下属学习行为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07):24-36.

[3]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41(09):875-888.

作者简介:姓名:韩瑞娜(出生年份—:1996-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学历:硕士在读,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