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苏东方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主体责任,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全面有效地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 实践进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根本制度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加强利益协调,实现在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价值认同。[1] 坚持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党的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教学教学中,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工程,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始终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敢于、善于同社会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思潮作斗争。
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制度化,规范化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即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以党内带动党外,如果党内理想信念不坚定,更无法带动全社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适时合理地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讲清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讲清来路,讲明目标方向,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
(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主体责任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方方面面,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方法同具体工作统筹结合,抓住、抓准、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識形态工作中“两张皮”的现象。将业务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同步推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融意识形态工作于业务工作中,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要旨与良策。解决好意识形态领域中不想、不敢、不会抓的问题,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避免被动式舆情应对,壮大主义思想舆论阵地。
夯实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第一,落实党管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夯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分工与责任,形成职责确定—有效落实—加强改进—监督考核的制度闭环,打好意识形态综合协调战。第二,培育意识形态领域良好生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之间的不同,不搞一刀切,避免笼而统之的处理问题方式,对于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和反击,溯及源头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找准问题本质,靶向出击,厚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领域良好生态。
(三)强化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建造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首先应在党内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弱化,党员干部思想领域杂草丛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将陷入无望之地。要增强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防止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对党内意识形态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培训,助力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党内意识形态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带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向好发展,在党内培养一支真正忠于党、专业性强、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建造专业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应将高校作为重要阵地。在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依靠动员党员与高校教师,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注重在高校中建造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理论寓于时代之中,与当代青年群体相适应,同时将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帮助青年辨析纷繁复杂的诸多思潮,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帮助青年找寻人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四)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注重新媒体的运用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应采用新方式,顺应新形势,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各级党政机关要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积极唱响主旋律,让新媒体承担起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成为主要的舆论阵地。使新媒体真正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在用好新媒体时,也要管好新媒体,避免其成为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良切口。
把握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规律,掌握新媒体工作原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者在新媒体运用上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加强新媒体开发与使用者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经验交流,避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或照单全收、机械模仿式的形式化运用,注重因时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形式。工具的价值指向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避免唯工具论,定时定期检验主流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运行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跟进问题、改进问题,使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成效不断延续。管理好新媒体,避免其成为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突破口。新媒体管理的难度在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有关部门应据此建立快速反馈制度,针对轻度、非恶意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可以采取快速提醒、劝诫、警告和罚款等手段,不以高级别惩处措施对待。[2] 应对新媒体传播时效快的特点,惩罚机制也用做到精准高效,同时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给予犯错者改过自新机会,充分释放意识形态工作之人文关怀,同时建立好新媒体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为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2).
[2] 胡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制度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