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要】气节是儒家士大夫极为推崇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明人张岱在其著作《古今义烈传》与《石匮书后集》中歌颂那些为明朝殉国的有气节之人。无独有偶,清人王棻在其著作《台学统》中将“气节之学”置于首位,同样极为推崇气节。本文试介绍两者的气节观,并辨析其异同。
【关键词】张岱王棻气节
一、张岱的气节观
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不详,享寿应在84岁上下。明清鼎革之际,满清铁骑横扫明朝军队,明人时常全家甚至全城为明朝殉国,明朝的殉国人数达到了历朝历代之冠,这是由五重力量相互叠加作用产生的结果。第一重力量来自于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使得伦理纲常思想在当时大为普及。第二重力量来自于宋明理学在明朝的继续发展。第三重力量来自于明朝经济的发展使得明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第四重力量来自于传统“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第五重力量来自于甲申之变崇祯“身死社稷”的行为,崇祯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主动殉国的末代君主,此举如同为明人作出了表率,加之崇祯并不是一位昏庸之君,在明人心中颇有威望,明朝之亡亡于“无臣”,这使得崇祯“身死社稷“之举更增添了一股悲壮色彩,由此明人前赴后继地殉国。张岱目睹了整个明清鼎革的变迁过程,这些气节之人是张岱史学著作歌颂的重点人群。
张岱的气节观源于家族传承、知己影响、明末大势与家乡传统四个方面。家族传承指的是张岱出生于一个有气节,有文化氛围的地主官宦家庭,张岱这一家族素来极为重视气节。知己影响是指其好友祁彪佳、黄道周等人都在明亡之后選择殉国,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张岱能与此些人成为知己好友,必然也是有气节之人。明末大势是指在传统“夷夏之防”思想的作用下,明遗民将明朝的灭亡上升到了汉文化沦丧的层次,加之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自缢壮举,使得殉国守节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家乡传统是指越地素来民风彪悍,节义观念极重。这四个因素使得张岱成为了一个有气节有风骨之人,也使得其极为推崇有气节之人。张岱的气节观有以下三个特点:
守节为上,殉节为中,变节为下。从广义上进行区分,殉节的行为分为消极殉节和积极殉节两类,在张岱的诸多著作中,都可见其对“一死塞责”这种消极的殉国行为不满。尽管倪元璐,祁彪佳此二人都为张岱挚友,但张岱对二人消极殉国的行为却不推崇,在《倪元璐列传》中对倪元璐的评价是“但论死于不能死之人,则死为泰山;论死于能死之人,则死又为鸿毛矣。呜呼,若吾太史者,岂可以一死卸其责哉!”[1]比起此二人,张岱更为推崇积极殉国的瞿式耜,张煌言,此二人在社稷崩坏之时,没有选择一死以求沽名。在明朝大厦将倾之时,殉国为易,而挽狂澜于既倒,在明朝内部争权夺利而满清与义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匡扶明室却难于登天。瞿式耜与张煌言二人舍其易而从其难,为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明朝奋战至最后一刻,失败被俘,在大事不可为的情况下选择殉国,此为积极殉国者,堪称人臣之典范。因此张岱对气节之人的评判标准为变节者不如消极殉节者,消极殉节者不如积极殉节者。
不欲以成败论英雄。张岱不以成败论英雄心态的形成有两方面源头。一方面是因为张岱自认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因为自幼受其祖父张汝霖“不读朱注”的习惯影响,使得屡试不中,感同身受之下,认为自己就是那类“失败的英雄”,同病相怜之下感同身受,不免得惺惺相惜。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张岱认为在国家危难社稷不稳之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全然不计得失,“以一身挫其锋,以片言折其角,此则虽败犹成,虽死犹荣”的观念。希望义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地举起义旗,这也是张岱推崇瞿式耜与张煌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各个阶层的义烈之士一视同仁,不受身份地位因素影响。文官士大夫阶层在任何史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岱在其著作之中歌颂了文官阶层中的义烈之士,同样也歌颂了武将阶层,宦官阶层,平民阶层和女性阶层中的有气节之人。
二、王棻的气节观
王棻是台州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一生以教书、读书、修志、著述为主。
王棻一生编撰著作按经史子集分类,合计29部734卷,其中百卷巨著《台学统》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台学统》将台州历史上的学者分为“气节”、“性理”、“经济”、“词章”、“训诂”、“躬行”六门,以气节为本,不立门户,以品行为归,是台州学术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气节之学(共十二卷),记录自晋代至清代台州学者66人,其中高节者20人,清节者23人,忠节者23人。
从排序而言,可见王棻于六门之中尤为推崇气节。古人有所谓“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德”,将气节置于篇首,也暗合“太上立德”之言。
王棻引用孔子的话诠释何为气节——“孔子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皆是物也。”
王棻将气节之学分为高节、清节、忠节三目,便是以这十六个字作为划分标准。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对应王棻书中的高节一目。见利思义,对应王棻书中的清节一目。见危授命,对应王棻书中的忠节一目。
王棻认为高节的代表当属被称为“圣之清”的伯夷,清节的代表当属被称为“圣之任”的伊尹,认为忠节的代表当属被称为“圣之时”的柳下惠。认为“此三圣者虽各倚于一偏而皆以气节为本,则真气节矣。世之学者诚能务为真而毋穷其似焉,庶为学之大本,由是而立也与。”[2]同时,王棻也举出了反例,抨击以沽名钓誉为目的故作气节之举,号召后人勿做孔融嵇康这类恃才傲物,自以为气节之人,而是要以王棻列举的三圣作为学习的榜样。
三、张岱与王棻气节观异同
张岱与王棻气节观的相同点在于双方都极力赞颂明清鼎革之际为明朝守节或殉节的有节之士。张岱极为推崇瞿式耜,张煌言这类为复兴明朝鞠躬尽瘁,最后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殉国的义士,称他们为人臣典范。明朝儒学殿军人物刘宗周,人称“蕺山先生”,以绝食这种极端痛苦的殉国方式守住了自己的气节,向清朝表明了自己绝不出仕的决心,王棻把自己的住处也取名“仰蕺山房”,以示敬仰。
张岱与王棻气节观的差异之处有两点,试分析如下:
第一,张岱推崇气节之人,无论地位阶层性别,甚至突破了人兽的界限,重“大节”,轻“细行”。在其《古今义烈传》中收录的五百多个义烈之士中,纵然有申包胥、狄仁杰这类青史留名的名人,但类似僧侣、乞丐这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占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而张岱在《古今义烈传》中提出的“义兽”概念,更是標新立异。而王棻在著作中推崇的气节之人大多是传统士大夫,不如张岱这般突破了传统观念之藩篱。
第二,张岱眼中的气节之士多为忠节之士,这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张岱所处的明清鼎革时期,使他目睹了太多明人殉国,有愤懑殉国之人,有绝望殉国之人,有慷慨殉国之人,有坦然殉国之人。他认为 “夫忠臣死忠,孝子死孝,二者,天下之正道也……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而为之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矣。”[3]张岱推崇死节,但是指为国为民做有意义的牺牲,而不是毫无价值的去死。而王棻则将气节之士分为高节、清节与忠节三类,认为气节之道非唯有死也,高风亮节、两袖清风、为民请命、不惧权贵也为有气节的表现。
四、小结
张岱与王棻所处的年份虽然相差了两百余年,却有三个共通之处。第一,张岱与王棻都生活在朝代末期的乱世。张岱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王棻生活于清朝晚期。大厦将倾,国将不国,这样的时代会催生出大量罔顾礼义廉耻之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更需要宣扬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提倡气节之学,方能安定人心。第二,张岱与王棻都处于浙东地区,张岱为绍兴人,王棻为台州人,地域距离不远,民俗习惯与社会环境相差较少。第三,张岱与王棻都是著作颇丰的一代大家,两人均有接近千万字的著作。因此将这两位的气节观进行对比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气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明朝清朝还是现代社会都不会过时,习总书记极为推崇中华传统美德,气节这一宝贵的道德品质值得我们一直坚守下去。
【注释】
[1]张岱:《石匮论赞》[M],故宫出版社,2014年,P226。
[2]王棻:《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张岱:《四书遇》[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P126。
作者简介:沈适也 出生年月:1990.5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浙江台州。职务:思政教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儒家文化史 单位: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