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责任感的调查

时间:2024-04-25

【摘 要】 为及时了解全区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和践行力,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区12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广大农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评价良好,希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同时,结果也显示,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存在单纯依靠村干部的倾向,未充分认识到发挥自我能动性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民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认清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关系,切实解决乡村存在的问题,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城市的发展,我国乡村发展的滞后正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突出表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乡村现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上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的认知、关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等,经过精心的设计问卷,在荣昌区广顺街道天常村、清江镇分水社区、河中村三个乡村振兴试点村社,采取偶遇调查的方式,对试点乡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为112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发现

(一)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上差异度小

有97.9%人选择了“对自己”或“对家庭”或“对集体有责任感”,选择“对自己有责任感”的合计77.9%,对“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合计74.7%,“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合计57.9%,“对集体有责任感”的合计65.3%,“对民族有责任感”的合计65.3%。这表明,在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上,农民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度高、差异度小,这表明农民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乡村振兴战略责任感的总体认同度高,但集体意识缺乏

在回答“您觉得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时,有65.3%人选择“非常密切”,有28.4%人选择“比较密切”,二者合计占比为93.7%。仅有6.31%的人选择“不太密切”或“没有关系”。在回答“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您怎么看待”时,有28.4%的农民选择“无条件支持”或“需要我时我就参与”,这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农民能认识到乡村振兴和“三农”的关系密切度很高,但是在思想上的自觉参与意识淡薄,未能将自身切实和乡村振兴联系起来,存在“说起来重要,动起来不要”的现象。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责任感的践行意愿高,但等看思想严重

在回答“是否去制止大型养殖场、工廠污水乱排放”时,有34.7%人选择“非常愿意”,有35.8%人选择“愿意,但怕没效果”,二者合计占比70.5%。在回答“当您看到有的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做出了有损集体的事情时,您会怎么做”时,有45.3%人选择“积极劝说,并监督其改正”,有20%人选择“给以劝说,他改不改就不是我的事了”,有14.7%人选择“报告给村两委,协助其改正”。在回答“您是否愿意改变村里存在的不文明习俗”时,有44.2%人选择“十分愿意”,有45.3%人选择“愿意”,二者合计占比89.5%。有些村民表示:制止他们其实就是得罪了他们,可以托他们的亲朋好友去劝说,这能避免正面冲突,也让当事人易于接受并改正自己做出的对集体不利的行为。这表明,乡村农民的面子思想太重,长期的面子思想已经影响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的发挥,广大农民不愿意站到前台,更愿意在幕后观看,本着宁可少事也不惹事的思想,睁只眼闭只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集体责任感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对个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较高,对乡村振兴这一社会责任感的践行度低,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弱,多存在观望状态。本文认为我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期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还有一定的距离,深层隐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走访调研座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广大农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以下建议:

(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农民的主体感

***总书记强调“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调查数据也明确显示,农民的主体意识需要进一步的激活。

解决农民关心的事情做起,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调查中显示,部分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是一腔热情,但是好钢不知道怎么用在刀刃上,也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更不敢干。面对舆论的压力以及乡村振兴效果的观望性心态浇灭了刚刚燃起来的希望之火。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必须从解决农民关心的事情做起。由于不明晰乡村振兴的前景造成的不敢干的思想问题,应提高农民的参与村庄治理的责任感,增强村庄治理事项的民主性,充分发挥乡村理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增大对村务“一事一议”等重大事项的公开透明度,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村庄治理中,在参与中提高获得感,增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进而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避免成为《十八洞村》经典电影中折射出的“坐在家门口等待政府送小康”的农民,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二)注重农民群体中精英人才培育,发挥人才的关键作用

乡村振兴面临的更直接的问题是乡村人力人才的短缺。解决这一问题,要把农民群体中的本土人才培养起来。由于本土人才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同时又熟悉乡土人情,能把乡村振兴的根基向广大农民延伸,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能够让广大农民认同和接受,以本土人才执行力、说服力提高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大学生培养工程”“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把本土人才的培育和六支队伍教育培训统筹规划,分层次、分类别的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育,联合区人社局、区委党校等部门合力,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

(四)转意识增才干,激发村干部的能动性

作为与农民接触最多的基层一线干部,村干部首先要有团结意识,把全村发展看做一盘棋,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主动思考、自我发力,不能只等上级的指示行动。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具备并强化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意识,才能带动广大农民共谋发展,唤醒广大农民的责任意识,挖掘出农民身上的潜在能力,在村干部标杆引领和榜样作用下,壮大乡村振兴中农民队伍。因此,广大村干部要带头树立村社自我发展意识,克服“等靠要”上级扶持的思维定势,和没资金没法干的消极思想,要敢于创新、善于抓住政策信息,帮助农民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不断进取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的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推动乡村整体发展。其次村干部要增强自身看家本领。不断学习,端正为民服务意识,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搞好村庄发展规划,善于发现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真正为农民增收创造门路,为乡村振兴发现途径,为政府助力保驾护航。最后,村干部要守得住自己。在农村,干部要做到不沽名钓誉、不为金钱物质诱惑,常有律己之心,真正践行***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的号召。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

[2]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2017.

作者简介:刘亚平,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