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周期性研究及监管建议

时间:2024-04-25

许子灿

【摘 要】 经历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人们开始思考金融体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表现出同经济间明显的顺周期效应。过度的顺周期性给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为与经济周期之间的顺周期性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逆周期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 顺周期性 资本监管 贷款损失拨备 宏观审慎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现实条件

1.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程度加深。在1998年信贷改革之前,国有独资银行服务于政府,经营行为受制于政府。这一时期政府可以利用国有独资银行的信贷投放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以实现政策目标。但在1998年之后,我国逐步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使得商业银行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以盈利性为经营原则的商业银行在采取信贷投放行为时更加有自主权。商业银行会虑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使信贷行为越来越趋同于经济周期。因此,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表现出顺周期性。

2.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加强。在1994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资本监管体系,缺少法律的约束。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4年開始实行资金比例管理。2004年我国从审慎监管角度出发正式颁布了满足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这一办法明确规定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完善了我国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资本监管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持有的资本金较为充足,比较容易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要求,从而银行对未来经济持乐观态度以至于扩大贷款规模,促进经济繁荣;反之,银行不得不缩减贷款规模以至于加剧经济的低迷。我国资本监管的加强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然而监管当局对资本的监管促使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使银行表现出顺周期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原因及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行为主要分为内生性与外生性两大方面原因。

1.内生性原因。商业银行盈利性是其经营原则之一。为了利润最大化,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银行往往会放宽贷款标准,导致各个银行纷纷效仿造成群体盲目从众的非理性。在经济繁荣时情绪高涨,增加贷款规模;在经济衰退时情绪消极,贷款规模缩减,从而助力经济周期波动。这种“羊群效应”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同经济周期性变化。同时在商业银行投放信贷过程中,为了得到银行的信任,被银行看好的国有企业不惜伪造财务报表以粉饰自身营运情况。银行依据虚假信息进行了贷款投放会使银行面临无法收回企业贷款的风险。银行在这一经济周期中成为了承担贷款损失的受害者。巨大的损失又迫使银行缩减贷款规模,加速了经济的低迷。这种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造成银行的错误决定,导致银行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

2.外生性原因。目前,贷款损失拨备体系是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之一。这种拨备计提方式属于事后计提。在经济繁荣时,银行的贷款损失程度低,计提准备也会减少,这会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反之,银行的贷款损失程度上升,不良贷款数量增加,计提准备会随之增加,银行的放款能力下降,加速经济衰退,从而贷款规模的变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因此,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方式会导致银行信贷顺周期性。

商业银行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可以使银行更好的迎合大众需求以及顺应市场发展,但过度的顺周期性会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会随经济形势大好而扩大、低迷则缩减,这种过度的顺周期性会严重制约银行自身的发展,会大大提高了银行自身面临的风险。目前,货币当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经济问题通常会采取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逆周期调节。理论上,商业银行会同货币当局做出一致的行为反应。事实上,当通膨发生时,货币当局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时借款人贷款需求旺盛,银行为了追逐利润会顺势扩大贷款规模。这违背了货币当局抑制经济过热的初衷。当发生紧缩时,货币当局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由于经济萧条,借款人贷款意愿不强烈,银行被迫缩减贷款规模,从而无法实现货币当局所希望的效果。因此,银行的过度顺周期性会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削弱作用,未能真正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三、信贷顺周期性的逆周期监管建议

1.设置动态的监管资本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是银行所需持有的用来应对风险损失的最低资本。《巴塞尔协议Ⅲ》中建立了0%-2.5%的反周期资本缓冲。这种动态的反周期资本缓冲可以很好的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损失。在经济上升时期,监管当局应当适度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要求银行进行超额资本储备;反之,会适度降低对银行的资本要求。通过动态的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经济的复苏,根据不同经济周期来确定监管资本要求,从而缓解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顺周期性。

2.建立前瞻性的拨备制度。商业银行在拨备计提时,应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制度,更多的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损失。在经济上升阶段,银行需要抑制贷款规模,提高拨备计提要求,以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去应对衰退时期的风险损失,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反之,银行可以降低拨备计提要求,运用更多的货币资金去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动态的、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制度可以随时应对风险,增强商业银行稳定性,减缓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顺周期性。

3.协调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目标都是为了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我国也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可见,宏观审慎监管模式被重视起来。因此,我国要完善和协调好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动态平衡,不仅要确保微观金融个体的安全经营而且要保证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育峰,李仲飞. 我国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非对称特征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15.

[2] 刘耘. 试述宏观经济周期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 时代金融,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