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

时间:2024-04-25

陈明威

摘 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方兴未艾,但目前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操作性风险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基于此,本文引入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传导对操作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利率定价权下放以及定价难度上升,会出现内部控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人力资源政策失效问题,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变大,操作性风险上升。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竞争,使得银行简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精简手续,放松控制,使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失效,舞弊行为会大幅增加,操作性风险上升。本文针对如何防控利率市场化对操作性风险的冲击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内部控制

0 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优化银行业资源配置方式。但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在以往文献中,相关学者已经广泛讨论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影响,但对操作性风险的研讨还鲜有涉及。吕江林(2019)使用经验数据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操作性风险的影响。同时发现,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操作性风险传导到信用风险,但对利率市场化怎样影响操作性风险的作用机理却缺乏理论解释。

事实上,自上世纪巴林银行事件发生以来,操作性风险在各国银行实践中频频发生。由于银行操作层面的不足与失控,导致银行利益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定价权下放,定价难度上升,银行间竞争加剧,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银行的操作性风险。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影响操作性风险的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的迫切需要和现有研究的欠缺使得我们需要有合适理论框架来解释相关的作用机理。实际上,银行的操作性风险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紧密相关,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阻止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向操作性风险传导,相反,弱的内部控制则会加剧冲击。要想知道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冲击机制,就需要在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冲击下内部控制要素发生变动,进而对操作性风险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拟引入内部控制框架,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入手,研究这些影响怎样冲击了银行的内控体系,从而传导到银行操作性风险,找出一条以内部控制为渠道的作用机制。

1 文献综述

围绕有关利率市场化和操作性风险的研究,相关学者做了一些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利率水平的计量上。在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能够影响利率的因素越来越多,造成利率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地计量出利率水平的难度越来越高(王红兵,2019),有的则产生了分化,未能形成一致意见。比如在如何测度操作性风险上出现了两种计量模型:一种是利用发生操作性风险事件的次数来测量(邢志国等,2011),另一种则是先计量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操作性风险则使用上述两种风险的残差来度量(苏菡等,2015)。因为在上述探索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所以出现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操作性风险的实证分析。极少数文献论证了两者的因果关系:随着利率定价权的下放,商业银行具有自行决定存贷利率的重要权力,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商业银行发生重大金融腐败行为的担忧(张吉光等,2017)。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能会因为人情因素刻意压低贷款利率或者因为自身利益刻意抬高利率,形成了利率的扭曲,造成银行资源配置失效。

但是,这样的分析仅仅片面的从利率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动机角度揭示了利率市场化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操作性风险,而忽视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现代商业银行具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任何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决策首先要经过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把关与反馈才能得到实施。而内部控制体系又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治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和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所以,了解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及其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中介作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并没有深入探讨利率市场化对操作性风险的作用机制,这就使人们难以了解利率市场化究竟是从哪些渠道施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从理论分析层面探究内部控制体系在其中地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理论框架与作用机制分析

2.1 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由五要素组成,五要素分别为企业组织架构层面的内部环境要素、控制程序层面的风险评估因素、会计控制层面的控制活动要素、信息层面的信息与沟通要素以及监督层面的内部监督要素。内部环境作为商业银行反应外部政策变化的最前沿阵地,通常是外部政策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传导器。因为银行内部环境的异质性,所以外部政策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冲击也产生了异质性,进而影响到银行的操作性风险程度。

内部控制要素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是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中较为关键的则是治理结构和合规文化。治理结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银行的领导模式,合规文化则反映的是银行发生操作性风险的概率,两者是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银行的领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培育怎样的企業合规文化,企业合规文化又能反过来约束银行的领导模式。因此,当利率市场化变革后,政策冲击会通过治理结构和银行合规文化作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具体业务,从而产生操作性风险。

2.2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操作性风险

2.2.1 利率市场化条件

在采取管制措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定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微小调节,从而确定实际利率。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的权力严重受限,这样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后果。正面效应是商业银行受到了严格约束,发生操作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反面效应是严重扭曲了资金价格,使得资源无法配置到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1994年以来,我国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并在2004年初步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获得了自主定价权。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定价的难度也会增长;由于商业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银行之间将会掀起一场价格战,银行间的竞争急剧增加,这就难免会使得商业银行通过违规操作赢得竞争。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取得定价权后,具体怎样定价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既要考虑宏观的市场利率,又要考虑具体项目的风险情况,还要考虑竞争者的定价情况。这在无形之中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定价负担。相比利率管制的情形,商业银行首先需要找到无风险利率,之后还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风险水平确定风险溢价,然后对比竞争者的价格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繁重的计量过程,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制定利率水平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银行间竞争方面,利率管制时期的银行竞争主要依赖于价格战以外地竞争手段。比如对待贷款客户,有些银行会提供更好的期限优惠,对于存款客户,银行会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但是,这些竞争手段并不会引起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因为客户偏好的异质性非常大,单个银行并不能通过吸引客户来取得绝对优势地位。但是,放开管制后,这种局面被完全打破了,影响范围广和吸引力强的价格竞争手段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客户对价格的吸引抵抗力较弱,于是一轮激烈的价格战便在银行间展开,银行间竞争的胜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会赋予银行定价权,也带来了定价水平的挑战,同时也会加剧银行间竞争。那么,在内部控制框架下,利率市场化又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2.2.2 利率定价权、内部控制与银行操作性风险

商业银行一旦获取了在利率方面的定价权,极易在内部环境上产生两类問题,一类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委托代理问题,一类是人力资源政策方面的激励无效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因为利率定价权力行使人的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不一致引起的。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误区,管理层目标与公司层的整体目标不一致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一定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是管理层需要掌握相应的权力。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管理层并未拥有可以定价的权力,所以这种问题是不冲突的。当利率管制放开以后,有些利率定价权拥有者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客户达成某种协议,以利益输送为条件对自己的客户执行特殊的不对等的利率。在具体表现上,主要是针对存款客户提高利率;另一方面,针对贷款客户降低利率。除了利率制定者与客户达成秘密协定外,也有可能是客户进行寻租活动,通过贿赂利率管理者达到为自己制定特别利率的目的。这样一来,利率制定者和客户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但是银行的操作性风险却显著上升。特别的,如果银行同时采取较为集中的治理结构,那么银行的合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银行的内控系统识别舞弊的可能性越小,操作性风险的上升程度就更大。对于另一类人力资源政策问题分析起来则较为简单。首先,在原有利率管制情形下,银行的人力资源政策并没有针对管理者制定利率做出激励措施。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管理者面临着制定合适利率的紧迫任务:一是银行的经营策略依赖于利润空间,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的利润空间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存贷利差的影响;二是一个适宜的利率可以帮助银行在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中谋取优势地位。并且,这种任务的难度又是巨大的,需要利率制定者综合地考虑多种因素,实际上需要利率制定者拥有比较高的计量水平和付出大量的精力去从事调研工作。这些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不能很好地激励利率制定者。相反,有些利率制定者还会认为自己付出要远远多于人力资源体系付给自己的报酬,这就会增加利率制定者的舞弊动机,增加其实施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进一步,银行的内部控制部门在评估风险时,由于并没有相应的业务控制经历,很有可能会错过这个特别风险,银行也会产生操作性风险。

2.2.3 银行间竞争程度、内部控制与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间的竞争程度增加,而银行间竞争更多的是从业务层次诱发操作性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变多,价格战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这种银行间竞争会从三个业务类型的层面影响内部控制,进而增加操作性风险。首先,为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银行为吸引客户,往往会简化其业务流程,精简审批程序,业务流程的简化可能会增加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审批程序的简化可能会减少发现舞弊的机会,风险评估程序可有可无,日常监督日渐松弛,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这时,银行从组织到业务,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作业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往往会采取一些违规操作,而这些违规操作会同时碰上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体系,违规操作被一步放大,相应的操作性风险也急剧上升。其次,对一线的业务人员来说,银行间竞争的加剧意味着考核难度增加,一线业务人员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往往也会顶风作案,精简业务手续,对业务把关不严,重数量不重质量,重效益不重安全。然而,一线业务往往细琐繁杂,内部控制难度较大,如果形成风气进而严重影响合规文化,银行的内部控制根基就会动摇,这种影响是全面性的和深层次的,银行的操作性风险会慢慢积累直至放大。最后层面是银行竞争加剧,银行利差减小,为了保持利润空间从而保持生存空间,银行会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放出更多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出现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很大。历史上著名的巴林银行事件正是前车之鉴。

3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作为银行业4.0时代的标志性变革,从诸多渠道影响了商业银行风险。本文使用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探究了一条说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定价权和银行间竞争两个方面的冲击,怎样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影响到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的作用机制,对理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的作用机制有一定作用。

研究发现,当商业银行拥有定价权时,一方面会因为管理层掌握利率的制定权力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采取不利于银行利益的行动,并经过薄弱的内部控制体系放大,导致银行操作性风险上升。另一方面,拥有了定价权力,就必须承担定价难的责任,但是,定价难导致的巨额工作量却并没有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导致引发利率定价者的道德风险,采取错误操作的可能性较大,诱发操作性风险。当银行间竞争加剧时,银行会为出于夺取竞争优势地位、赢得客户满意度、保持利润等动机简化业务和审批流程,精简业务手续和扩大业务规模,风险评估程序形同虚设,内部监督缺位,不利于银行合规文化的形成,严重损害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加剧操作性风险。

针对利率市场化通过内部控制对银行操作性风险带来的冲击,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严格限制定价权的使用,建立利率定价权的分权机制,同时加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人力资源政策的改进研究,进一步激发利率制定者的工作热情。

(2)不能因追逐利润和追求效益,就放松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对不能减少的业务流程要坚决保留,对必须执行的审批过程要严格执行。

(3)要注重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培养。加强业务人员的合规操作意识,将合规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中。

参考文献:

[1]唐玺年,杨虎锋,石宝峰,等.利率市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挤压——基于福建省6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1):30-38.

[2]吕江林,张蕊.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理论框架和经验数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9(02):17-27.

[3]赵栓文,周婉茹.央企内部控制五要素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31(03):13-19.

[4]田晓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 (06):103-107,111.

[5]田中禾,崔晶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控制要素及控制着力点解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39-42.

[6]郑石桥,王建军,赵玲.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性及其变迁——基于一个问卷调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1):59-63.

[7]刘金文.“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J].审计研究,2004(02):83-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