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蒋建军
摘要: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在确保农村原有优质生产力要素不外流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投入,使农村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建德实践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其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德实践;启示建议
1.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
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建设成果中也存在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加大了城乡差距,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关系一般要经历由“一体”到“分离”到“耳关系”最终到“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和人类走向完全自由与解放的过程。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城乡分离、对立及融合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他们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革和消灭,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但严重滞后于城市,其后果直接造成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上,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对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乡融合,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突出的特殊国情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农村生产力,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2.建德实践: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创新模式及绩效评估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最初起源和动力主要是国家城市和工业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当国有的土地资源不足时,需要向集体土地即农民的土地进行征购。在对土地的征购过程中,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城中村及城郊地域的征地工作中应运而生。
但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政策上,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只是通过法规、文件、通知、意见等方式提供一个大致的政策框架,如在集体资产上强调要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改革,积极探索跨自然村、行政村甚至跨乡镇、街道集聚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至于如何调色、上色则提倡“因地制宜”。因了这个缘故,我国的农村经营體制创新虽有大致的体系,但内容与模式却有很强的地方性,形态各异。
在实践上,建德市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也呈现出与各镇、村实际相一致的千地千面。如果概言之,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土地流转模式、项目推进模式以及专业合作社模式。
2.1土地流转模式——案例:航头镇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
这是一种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农村生产力大发展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是成立于2009年8月的航头镇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家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主要从事镇域范围内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信托、土地储备及开发、农业招商引资等服务,对有需要流转和存入土地中心的土地进行评估,给出合适的土地承包租金(利息),并与其签订合同,再通过招商引资和其他方式引进大户,种植农户则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种植即可,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户集中居住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以赚取差额利益用于自身发展和建立风险资金等。通过这一方式可实现“土地银行”、农民和龙头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互相结合。这种由投资公司出资,农民出地,政府出政策,共同合作打造新型农村经济经营模式。政府不出资,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建设“规行矩步、风光秀丽、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农民不出钱,既能就地就业,也能增加收入;投资者则在发展中实现盈利。通过土地流转,转变了农民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012年4月2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来到航头镇大店口村调研,在实地考察了位于该村的浙江瑞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与该村村民樊素娟进行现场交流后,蔡奇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到建德大店口村调研。实地察看了农业科技园,占地1000亩。遇见正在干活的村民樊素娟,她丈夫在外打工,自己1人种5亩地,粮食亩产800斤,现转包给园区,租金每亩600元,一年3000元,今后还随粮食收购价上浮。樊本人每天收入40元,每月1000余元,全年12000元,日子过得滋润。”
但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限制,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实际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持否定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除外。”这样的制度激化了在土地方面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在一方面,由于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在开发农村经济产业方面,对集体用地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在另一方面,农民为了获取长远的发展和利益,要求自己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又由于目前对土地征收的补贴资金偏低,相关的安置措施不完善,对集体征地问题部分农民表示了不满。这类情况间接性的引起在部分城乡结合的地方,以隐性的形式进行集体用地的流转。由于制度方面的历史性问题,农村建设用地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对集体用地的流转还处在一种自发或者无秩序的状态。
2.2项目推进模式——案例:梅城镇利群村拓溪山项目
这是一种设施农业、生态养老、新农村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的操作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村委会结合本村的实际,对本村进行整体包装或单个项目包装,利用杭州市统筹城乡区域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支持村庄整治、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建德市李家沙墩头村,该村有市重点企业正发实业公司,村里很多村民都在正发公司上班,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8月在正发实业公司的倡议和支持下,该村确定了利用三年时间创建杭州市“生态村”的目标,治理“脏、乱、差”现象,改变村庄面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由于先行一步,该村被列入建德市“十村示范”和杭州市“园林绿化村”,杭州市“卫生村”创建行列,上级有关部门也纷纷将沙墩头列为新农村建设创建示范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但是,参与农村帮扶的相关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多数通过出资的形式支持帮扶对象解决部分基础性项目的投资或年度开支等,几乎没有真正形成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二)通过招商引资,寻找投资商,与村委会签订整体或单个项目合作的协议,对整个村庄和项目进行重新规划,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创办生态农庄,建设集办公度假、有机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生态旅游展示、创意产业承接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如梅城镇利群村拓溪山项目。
梅城镇利群村拓溪山项目简介如下:利群村属于一个自然村,在镇政府实施下山脱贫计划中,已将全部村民迁移到山下。柘溪山具有一座小型水库,另有300亩左右农田,500亩左右的山坡地,还有2000亩山林。距离高速公路站口大约20公里,距离梅城县城大约13公里。利用本地资源,柘溪山创办生态型农庄。改建了3公里长的通往山上的盘山公里,建造了有机绿色蔬菜大棚,并建造了一个用于农产品周转的冷库。在种养方面,改建了种养基地水道,修建机耕路面,基本可以实现了机械化的耕种。建造了生产和管理用房,并为其建设了水塔,满足了基本需要。
该项目现已经与华东勘测设计院签约,由华东勘测设计院对山林、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并与浙江省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将该项目建设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典范。华东勘测设计院通过对柘溪山科学、合理的开发,为当地农民引进高效、优质种植品种,提高农民收益,并积极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项目总投资额为1亿元。
但梅城镇拓溪山这种能全面带动农业、农村、农民,同时也惠及市民的发展模式还为数不多。而有条件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实现宜居、宜游、宜业的村庄则有不少。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所以,改善发展环境、创造发展条件、互通发展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2.3专业合作社模式——案例:三都镇西红花专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求规模经济、竞争经济,因此合作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广大农民在人口总数上占据世界第一,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发展没有依托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从组织上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市场主体的角度解决上述问题。建德市从2001年成立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93家,其中规范化合作社达到83家,2011年产值达到5.8亿元,为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建德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总方向就是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把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
建德市种植西红花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全国最大的西红花种植基地之一。西红花产业是一个投入高,效益高但风险也高的产业。如果出现滞销状况,销售者和花农都将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三都镇西红花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专门从事西红花种植、技术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组织,合作社主要由从事西红花种植和销售的专业户组成。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回”的原则,合作社形成了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对社员实行了六统一服务原则,即进行统一调配种球,进行统一种植技术培训和管理,进行统一的病虫防止和施肥管理,进行统一的花丝采摘和收购标准,进行统一的烘干冷藏,进行统一的花丝保护价。
自西红花合作成立以来,成立自己的产品品牌,在国内构建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同时与一些外商进行了长期供货合作。合作社带动了本地860户西红花种植户,辐射带动了本省级周边地区的260余户种植户,共带动1600户花农达到共同致富。合作社在促进西红花产业运营和品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04年合作社被杭州市评为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在2005年被评为十佳合作社,在2006年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但是,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已经有五年多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工作实践依旧停留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宏观政策层面对其融资做出的抽象规定中,落实到执行层面,各金融机构或相关部门并没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订出台具体的融资管理办法或细则。這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予以解决。
上述三种模式的核心都是农村的市场化。自2006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后,许多地方政府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多地方靠财政拨款,搞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农村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的经济活动中,并完善农村市场,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与价值发现功能渗透入农村经济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航头镇的最大进步就在于承认农民对土地的事实权利,在实践中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引入工商资本,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梅城镇则是通过招商引资,将市场机制渗入到农村,发挥了市场独特的资源整合效率;三都镇则是升级版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当然,在实践中,这三种模式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往往相互渗透的。
3.建德实践所带来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由建德市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发现,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不是简单地由一种或者几种因素构成,而是来自多方位的合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原来就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乐经营“单兵作战”、“单方突进”的思路,而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工商资本选择适合的村落,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以新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实现工商资本的更大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带动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使农村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这不仅需要从农民自身挖掘动力,更要注重市场、政府、制度因素在其中的促进作用。
3.1市场导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依托
(一)市场导入需要有效做好项目规划。目前,“十二五”发展的各项专业规划都已出台,特别是在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浪潮下,我省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我市叫“秀美山村”)建设行动计划。各地应在对照项目的可进入性、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地形村貌、现有农业生产的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改变现行“就下山移民而建新村”这样单一内容的规划,形成涉及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农民生活等内容丰富的“新模式”建设项目规划。
(二)市场导人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由传统农业提升为休闲旅游农业经营,注入旅游经营要素,需要旅游部门在有机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设施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而乡村传统习俗、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文化(文保)部门指导提出“复活”的办法与形式。
(三)市场导入需要建立有效信息平台。有句老话叫做“世界上没有垃圾,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就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通俗解释。新模式项目的引入也是一样,需要在规划好项目的同时,通过一个适当的信息平台,使外界得以认识。建议使用好既有的信息平台和宣传途径,增加新模式项目推荐发布的板块,或通过市里的相关重大活动加以推荐,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项目的有效推广,进而推进新模式项目的建设,形成山区农民幸福美好新家园。
3.2政府主导,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必要手段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如果单靠市场的作用来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及“一家一户”的农民自己的作用,根本难以启动。政府强有力推进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必要手段。
(一)政府主导需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来推进。组织领导在经济建设中起到“元帅”作用,正确的指挥领导,可以使得士兵发挥出其潜在能力,赢得胜利。我国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体制的主导,另外也出现了与之不同的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政府需要认可和重视这种新型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加强对其的组织和领导,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促进农民经济合作者得到更好的发展模式。这将有益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农民政治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政府主导需要通过出台政策制度来推进。完善的政策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农村经济体制创新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将农村土地资源朝向土地资本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建德市的“三个置换”及农民住房改造工程在清除农民住宅建设障碍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土地资本化的限制,农村经济产业和市场化发展得不到充足的土地供给。马克思曾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土地资源是人类的生活生产的根本,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土地具备双重功能,即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依据市场发展的规律,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秩序。
(三)政府主导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推进。政府必须改变投资偏重于工业建设而农业经济偏少的状况,增加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交通条件和生产环境差是影响农村经济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增加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大对通讯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农村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另外,政府应鼓励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及形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经济运行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创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