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潘晓婷
摘要:志愿服务是中国传统美德、新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实践,医学生以医学知识为背景,开展多形式、重实效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提高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也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力。本文探讨了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意义,高校志愿服务现状以及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件强调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和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各类举措。大学生是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充满正能量的一个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也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同时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制度的日益完善健全,越来越多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学分,常态化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构建志愿服务文化实务重要方向。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13年3月5日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之际,提出了“学习雷锋常态化,卓越医生共成长”,提倡人人志愿,时时志愿,将志愿精神常态化。同时学校其他志愿社团如:春晖社团、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白鸽社团和杏林社团等也陆陆续续将志愿服务常态化落实于日常活动中,这对促进校园志愿服务的发展起着深远促进作用。
1 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意义
1.1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其中友善则是强调公民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体现着一种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同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志愿精神即无私奉献,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正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渗透,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以及由意识形态逐步转化为行动。
1.2 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志愿服务精神将中国传统美德和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紧密结合,在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爱心支教、下乡送爱心送知识、专项服务等领域渗透志愿精神,医学生在付出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自我。而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则是使服务、奉献和爱心日常化,做到人人志愿,时时志愿,同时能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行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是一种意识,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能力,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现状
随着志愿服务体系、制度日益成熟,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不仅是人数上的增多,群体面的扩大,志愿服务社团的增多,更是服务的深度和服务意识增强。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从学校校青年志愿服务社到二级学院包括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爱心社、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杏林服务社,护理学院的白鸽社团,仁济学院的春晖服务社,国际教育学院的雷锋志愿服务社等等,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据统计温州医科大学共有15支志愿服务分队,近6000名学生注册志愿者,围绕“奉献、互助、爱心、向上”志愿精神,开展临终关怀、医疗服务、爱心支教、器官捐献知识普及、骨髓捐献、爱心献血、急救培训、药膳制作、爱心粥吧、爱耳护耳、关爱老人等等活动,另外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新青年下乡等主题活动,从学校到社会,无不活动着我们志愿者的身影。由于服务出色,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温州医科大学的志愿服务组织也获得各种荣誉校“关爱生命”志愿服务总队获得浙江省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生命相髓,因爱坚守”项目则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等。从社会到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群体,志愿服务日益强化,成为学生活动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以温州医科大学为参照,其他高校志愿服务社也在公益领域、社区服务等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当然医学院校志愿服务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存在爱心扎堆现象。据调查数据显示,医学生志愿服务以基础医疗服务为主,包括量血压、测血糖、按摩、急救等,与医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但是深度和广度不够。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健康巴士”项目则是把医学健康知识送入社区,进入企业,普及学校,经过3年的发展,出现内容重复单一,学生服务热情减退等现象,寻找新的突破点,注入新鲜血液成为急需解决问题。爱心支教也成为当下医学生志愿服务重点模块,通过支教途径,向中小学生传授基本医学知识、健康卫生知识等。而节假日日比如3月5日志愿日、植树节、感恩节等等,在孤儿院、小学、老人院、自闭症中心都会出现爱心扎堆现象。第二,组织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高校志愿服务以学生群体自发性组织占多数,大学生的高热情和多时间为极大优势,但是缺少系统培训和统一组织管理,以及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使得高校志愿服务产生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大化。另外激励机制也不完善,这使得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热情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减退。
3 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途径
3.1 健全医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机制
(一)明确高校志愿服务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方向,以新时代社会主旋律为脉络,大力发扬“奉献、爱心、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推动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二)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
据最新数据统计,包括浙江、广州、上海等近20个省份出台了有关志愿者的地方性法规,包括志愿者准入制度、注册登记制度,以及明确志愿者职责、激励制度、保护制度等。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出台相关规定,包括志愿者服务时长计算,志愿服务折合社会实践学时等,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申请中国共产党的同学必须达到32个小时的服务时长,新入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暑假要在医院、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同时鼓励在校学生积极注册志愿者,并将志愿精神落实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
(三)加强志愿者培训与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社以社团招募为主,指导老师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把握,而涉及志愿者培训管理方面则是以学生为主。多、散、杂是当下许多志愿服务团体面临的问题之一,以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社尤为明显。缺乏统一培训和管理,使得其产生效益也受一定影响。医学生志愿服务以基础医疗服务为主,包括医院的导医、社区的义诊,涉及量血压、测血糖、急救培训、按摩等等,如何做得更到位,让服务更贴心,加强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和统一化管理是提高服务效果的基础。医学生有专业背景优势,结合集中培训、案例剖析、骨干培训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同样,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校园志愿队伍运行高效。
3.2 推动活动项目化,以项目化促进志愿常态化
按照常态化服务,品牌化项目化开展,专业化拓宽的志愿工作思路,温州医科大学重视志愿服务项目化,通过立项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健康巴士”结合医学生专业知识,把健康送入社区、企业和校园,为农民工子女、失独老人、留守儿童、社区居民送健康送知识和关爱,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先后推出了“看守所之行”、“爱心助学”、“金粉笔支教”、“关爱农民工子弟”、“守护夕阳”等一系列活动,将“健康”和“人文关怀”送入温州市各个城镇、乡村和社区。第二临床医学院的“血液银行”项目,结合医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以“救助生命、关爱生命”为项目精神,倡导动员校内外人群进行无偿献血,建立“人人献血,及时可用”的血液资源库,该项目成为教育部2014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之一。护理学院百万公益实践团则将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给身边民众。通过志愿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使得志愿服务平台更便捷,涉及面更广,同时也更加常态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