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佩琴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金融支持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测度,提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17-2019(3)-0078-08
一、引言
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甘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地域广阔、地形狭长、地貌多样,具有“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田”的分布特征。人均耕地0.1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地区停留在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农业初级发展阶段。2017年,甘肃省农业总产值1068.61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14.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位列全国第七。因此,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甘肃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2月14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甘肃省发出的第15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甘肃要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步伐,加快推进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根据图1、图2所示,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58.7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68.61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132.95%,尤其2016年增长率达到了177.97%,增势明显。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2328元增加到2017年的8076元,10年时间增长了2.47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二、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一)传统农户经营主体仍起主导作用
甘肃省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农户自然成为农业经营的主导者,但存在小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实现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农业规模经营成为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由于农户严重的惜地情节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农户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甘肃省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为单位。2017年甘肃省采取传统农户经营方式的农户达到46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在甘肃省农业生产经营中传统农户经营仍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图3所示,甘肃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从2007年的741.3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651.19万人,10年时间下降幅度为12.17%,甘肃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7年的28.33%下降到2017年24.80%,10年时间降幅仅为3.53个百分点,变化幅度不大,占比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虽然10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不断获得发展,但作为西北内陆省份,甘肃省传统农户家庭经营的思想比东部地区更深刻,以传统农户为主导的家庭经营方式在甘肃省仍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有效发展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甘肃省农业发展方面,涉农龙头企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根据表1所示,甘肃省龙头企业总数从2007年的1420个增加到2017年的3356个,10年时间龙头企业总数增加了1936个,增长了136.34%。与2007年相比,甘肃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增加了12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了227个,分别增长了66.67%、90.44%。2017年末,甘肃省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32个,占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3.93%,10年时间占总龙头企业数的比重提高了1.89个百分点;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206个,占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65.73%,10年时间占总龙头企业数的比重提高了27.42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17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了103个,增长了355.17%;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了1662个,增长了305.51%,说明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自身规模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甘肃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發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甘肃省促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赖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组建,比如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等行业的农业合作社数量已占到甘肃省合作社总数的90%以上,2017年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100万亩,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约三分之二来自于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与专业合作社融合,对甘肃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根据表3,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从2007年的408家发展增加到2017年的8.76万多家,10年间增长了213.74倍,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参加的成员农户数量从2007年的32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197万户,增长了5.16倍;带动的非成员农户数量从2007年的89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568万户,增长了5.38倍,覆盖了甘肃省一半的农户,表明10年间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覆盖的农户范围不断扩大。
3.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不断涌现。甘肃省专业种养殖大户基于种养殖规模相对较大的农户发展起来,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专业种养大户数量达到12.96万户,占甘肃省农户总数的3.56%。由于专业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运营模式趋同,很多专业种养大户逐渐向家庭农场蜕变。根据表4显示,2017年底甘肃省家庭农场数量总计达到8115个,按照经营形式划分为种植业类家庭农场、养殖业类家庭农场、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及其他形式家庭农场;按照经营土地面积情况划分为占地50亩以下的家庭农场、占地50-100亩的家庭农场、占地100-500亩的家庭农场及占地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按照经营收入情况划分为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收入11-50万元的家庭农场、收入51-100万元的家庭农场及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
按照经营形式划分,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数量有4610个,占总数的比重为56.81%;从事养殖业的达到2143个,占比26.41%;从事种养结合的有1202个,占比14.81%;从事其他经营形式的有160个,占比1.97%。按照不同经营土地面积划分,甘肃省家庭农场所经营的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小规模的传统家庭生产经营,占地50亩以下的家庭農场1893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比重为23.33%;家庭农场数量在土地经营面积50-500亩间的占了大多数,占比达到67.16%;而土地经营面积占地500亩以上规模的大型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772个。按照不同经营收入划分,甘肃省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取得了较快发展。经营收入在11-50万元间的家庭农场占了一半以上,达到54.32%。甘肃省各类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金融支持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
(一)涉农贷款金额不断增长,增速逐步下降
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6692.56亿元,同比增长6.81%,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37.80%,比2007年末提高19.82个百分点。涉农贷款金额从2007年的440.1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692.56亿元,增长了14.21倍;2008年涉农贷款增速最高为100.37%,2009年下降至34.51%,2010年又上升至38.92%,之后不断波动,2017年最低达到6.81%。从图5看出,甘肃省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07年的17.98%上升至2017年的37.80%,提高了19.82个百分点。2007-2008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2009年出现了小幅度下降,2009-2013年、2014-2016年处于小幅上升态势,2017年末涉农贷款占比较2016年末下降1.5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2010年甘肃省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其余年份都比较平稳。
(二)农户贷款不断上升,增速趋缓
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797.53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55.07倍;2007-2017年甘肃省农户贷款金额不断上升,农户贷款增速于2008年最高,达到491.50%,2008-2017年农户贷款增速总体趋于下降,2008-2009年下降幅度最大,降幅443.73个百分点,之后小幅下降,2017年增速下降至最低5.67%。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占全省涉农贷款的比重为41.80%,较2007年末提高30.46个百分点。2007-2014年,农户贷款占涉农贷款的比重趋于上升态势,其中,2007-2008年,农户贷款占比上升幅度最大,上升幅度达到22.12个百分点。2014-2017年,农户贷款占比趋于下降。
(三)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缓慢增加,增速不断波动
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2590.14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10.58倍。2007-2017年间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增速先升后降,2008年增速达到最高70.70%,2009年又迅速降至33.98%,降低了36.72个百分点,随后又上升至2010年的43.83%;2010-2012年,增速降低的幅度为26.36%;2012-2015年,增速趋于上行,上升幅度为10.75%;2015-2017年,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增速下降较快,降至2017年的2.89%,降幅为25.33%。截至2017年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占全省涉农贷款的比重为38.70%,较2007年末下降12.11个百分点。2007-2017年,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占全省涉农贷款比重趋于稳中有降的态势。2007年占比最大为50.81%,2017年比例降至最低。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选取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甘肃省地域狭长,气候多样,使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也不平衡。本文借鉴了杜华章(2014)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结合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实际情况,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基本路径和产出效益三个维度选取了11项指标,构建了测度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的研究思路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将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降维多元统计方法,目的就在于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少数几个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W为第K个公因子的权重,Y指的是第i个市州第K个公因子的得分。本文对选取的甘肃省14个市州的变量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基于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操作,最后提取出各个指标的公因子,根据公式(1)计算出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指数,根据汇总结果具体判断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至2017年的《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以及甘肃省农牧厅相关统计资料。
(三)数据检验与公因子提取
1.KMO和Bartlett检验。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操作,先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原始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检验14个市州标准化处理后数据的KMO值,即相对校验值。如表6所示,KMO达到了0.621,大于0.5,表明存在可替代的共性指标。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12.063,自由度55,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2.确定公因子。表7为11个指标的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表,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6.337,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706。SPSS默认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因此,我们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2.114%,表明前两个因子累计反映了原总方差82.114%的主要信息。从图9可以看出,基于主成份分析提取的因子分析碎石图显示前两个点的斜率较大,经过提取的公因子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原始指标变量的解释能力比较强。因此,本文采用主成份提取两个公因子是可取的,分析结果比较可靠,把本文预先设定的11维的指标降低到了二維。
3.因子载荷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新的旋转成份矩阵,设M1、M2为本文提取的两个公因子。公因子M1代表农业产出条件因子,其在农林牧渔从业人数、万人农业合作社数、万人农业龙头企业数、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机械动力、单位劳动力农业产值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公因子M2代表土地规模效应因子,其在人均土地流转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万人家庭农场数、万人种养大户数及农业合作社成员户数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
4.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计算。使用SPSS19.0软件计算,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测度各因子实际得分,载入旋转平方和后得到方差贡献率,将此方差贡献率作为公因子权重,计算甘肃省14个市州的区域综合得分,具体得分及排序如表9所示。
通过计算甘肃省14个市州各个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可以了解掌握甘肃省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并且可以看出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以及在全省的相对位置。得分越高表明该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得分是正值说明发展水平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平均水平以上,得分是负值说明发展水平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平均水平以下。
(四)结论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各因子得分反映了各个区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在甘肃省所处的位次,具体分析如下:
1.农业产出条件因子M1得分靠前的市州依次为嘉峪关、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表明与甘肃省其他地区相比,这4个市在农业基础、农业产值收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能够优于其他地区,较好地提升这些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而天水市、定西市、陇南市的M1得分靠后,说明这些地区在农业基础条件、农业产值收入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2.土地规模效应因子M2得分靠前的市州依次为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庆阳市,表明与甘肃其他市州相比,这些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化情况较好,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以规模土地为基础的发展数量较多,发展状况较好。而嘉峪关、甘南州、临夏州的M2得分排名靠后,说明这些地区在土地规模化流转方面不佳,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受限。其中,嘉峪关在甘肃省经济实力较强、现代农业发展快,却由于耕地规模小等因素使得M1和M2得分的排名差距很大。
3.甘肃省14个市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靠前的依次为酒泉市、嘉峪关、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这河西五市是甘肃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酒泉市的得分最高,说明酒泉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在全省最高。白银市、兰州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综合得分比较居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全省属于中等水平,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好,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但与河西地区相比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现代农业发展在甘肃处于中等水平。陇南市、天水市、临夏州、甘南州的综合得分排名靠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在全省来说是较低的,现代农业较不发达。
4.甘肃河西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甘肃省其他地区,是甘肃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农业基础条件对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甘肃地貌复杂,地形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提升尤为迫切。一是要实现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当地政府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建立农业投入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稳定的增长机制。甘肃河西地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好于河东地区,建议政府加大对河东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政策的倾斜与资金扶持,使得全省的农业基础条件均衡,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二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推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农民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维护中去,实现农业基础设施效益的最大化。
(二)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土地流转中要充分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明晰土地权属。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区域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及相应法规措施,规范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建设,打造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正规化的土地交易市场,在不改变农户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放活土地,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流转,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与金融的支持分不开。一是根据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探索开发符合不同类型组织实际的差异化信贷产品,比如对以养殖为主的企业提供活畜抵押贷款,以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贷款主体的信贷需求。二是适当延长涉农贷款期限,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季节性强等特点,将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为2-3年,既可以通过合理确定结息期保证银行当期收益,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三是针对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抵押的特点,开办以信用为主的信贷产品或将信贷链条扩大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
(四)培育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出水平
甘肃省农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建议政府完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农业主体进行资源整合,支持其做大做强。同时,甘肃省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得发展较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辐射弱小的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产出水平,培育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加大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改善农产品运输配送的冷链设施,提高新型農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增强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慧琳.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对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解读[J].决策探索,2013,(5):16-18.
[2]徐麟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甘肃农业,2014,(3):21-23.
[3]李含琳.甘肃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思路和重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6):29-31.
[4]李振东,潘从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6,(2):75-84.
[5]陈长民.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当代经济,2015,(3):15-18.
[6]阚立娜,李录堂,薛凯文.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
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4-111.
[7]杨应杰,李想.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6,(5):54-58.
[8]毛政,兰勇,周孟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改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16.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Gansu Provi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Method
ZHANG Peiqin
(Baiy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Baiyin Gansu 730900)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18,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family farms, farmers 'cooperatives and other new types of agricultural operators, pay attention to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small farmers 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introduce them into the general patter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Gansu Province. Secondly, it analyses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Gansu Provinc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Gansu Province, and use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and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14 cities and states of Gansu Province, and draws relevant conclusions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in Gansu Province.
Keywords: Gansu Province;new-type agricultural operators; level measurement; factor analysis
责任编辑、校对:高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