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窦魁
摘 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2011-2013年呈爆发式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成为与公司、个人业务并列的商业银行三大主体业务之一。本文通过阐述16家上市银行2011-2013年的同业业务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同业业务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风险,并从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3-03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间(包括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往来。2011-2013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呈爆发式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同时同业业务发展不规范、信用透明度低等缺点也加剧了银行业整体流动性风险,加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类资产;同业负债业务反映为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类负债。本文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11-2013年的报表数据,分析归纳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点,深入剖析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探讨同业业务的发展规范和监管对策。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状况
(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业业务已成为银行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总量增长角度,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总体呈上行趋势,同业资产从2011年的5.25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0.21万亿元,增幅94.48%,年均增幅24.82%,高于总资产年均增幅10.59个百分点。同业负债从7.08万亿元增长至12.56万亿元,增幅77.40%,年均增长21.06%,高于总负债年均增幅7.07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震荡上行,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13.47%,随后比重逐步减少。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先增后减,2012年4季度达到峰值15.09%,随后所占比重逐步回落。
(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结构变化。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中主要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占比超过50%。具体来看:存放同业款项规模先增后减,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4.22万亿元后快速回落。拆出资金2011年快速增长,年初为0.73万亿元,年末1.97万亿元,增长1.69倍,2012年以后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体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同业资产10.21万亿元,其中存放同业款项2.65万亿元,占比25.95%,拆出资金2.19万亿,占比21.52%,买入返售金融资产5.37万亿,占比52.53%。
同业负债中规模最大的主要为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占比低,统计期内合计占比最高未超过25%。具体来看:同业存放款项2011年增幅明显,2012-2013年增幅较小。拆入资金增长较快,2011年年初为0.67万亿元,2013年年末1.70万亿元,增长1.53倍。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也有较大增长,2011-2013年增长96.87%。2013年末同业负债12.56万亿元,其中同业存放款项9.61万亿,占比76.49%,拆入资金1.70万亿元,占比13.54%,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25万亿元,占比9.97%。
2013年末上市银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不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的1/4,表明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的形式流入上市银行,而上市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交易将资金投向非上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三)不同类型银行同业业务变化情况。不同类型银行同业资产均反映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12年之前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逐步上升,随后比重逐步降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5家)同业资产所占比重较低,不超过10%,而股份制银行2(8家)、城市商业银行3(3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介于15%-25%之间,反映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视同业资产业务发展。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先增后减,小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所占比重接近25%,而3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比重超过30%,反映了这两类银行更依赖于同业负债进行规模扩张。
二、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同业业务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息差收窄、信贷规模受限、资本约束和外部监管不断加强, 新增信贷远远不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有其他形式的融资来予以补充和满足。由于银行同业业务能够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业务特质使之极具创新活力。且同业业务兼具资本节约、规模盈利、信贷转移等优势,促使同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趋势。
(二)同业业务的资本节约优势。对于银行而言,同业业务相较一般贷款业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资本约束,同业业务风险权重低,根据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 ,消耗核心资本较少。因此银行倾向于配置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来降低风险系数,提升收益水平。二是同业负债无需缴纳准备金。同业存款中(除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外)其他金融同业存款没有准备金要求。三是同业业务没有拨备覆盖率,不受拨贷比束缚,绕开存贷比考核指标。
(三)同业业务做大资产规模、提升盈利水平优势。近几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导致资金大量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对于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可以相对便利地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通过发行银行理财资金或拆入同业市场短期资金,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同时同业业务可以提升多元化收入来源,同业业务的息差小于存贷款息差,但同业业务是批发业务,金额大且较为集中,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具有规模效应。同业业务因资本占用少、业务方式灵活、综合收益可观。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信贷转移通道优势。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通道创新业务,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协议安排,规避法规限制,寻找监管套利空间,将信贷资产出“表”,节省信贷额度,满足监管要求和客户融资需求。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需要,但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利用同业业务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互利等特点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如利用同业业务通过信托受益权、票据等各种渠道投入房地产开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融资受限行业。
二是期限错配不断加大。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激增。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风险传染性的增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局部风险事件会通过同业链条快速扩散,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四、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 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客户群体、目标定位等控制同业业务总量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按照稳健经营、合规管理的原则,进行同业业务产品创新,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度增长,保持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与管理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合理控制错配期限,要从过去简单的存贷比管理,向全口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管理,顺应市场周期。商业银行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加强同业业务操作规范,披露透明性。由商业银行总行实施同业业务集中授信和动态管理。加强对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研究,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加强预警,同时做好应急预案。
(四)监管部门应弱化存贷比指标。存贷比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都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办法,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对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意义渐趋淡化,建议监管部门弱化存贷比指标。
(五)监管部门应持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仅有600多亿元,相对于银行70多万亿元的总信贷资产实在是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只有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银行利用同业规避监管,挪信贷资产出“表”。
(六)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同业业务的整体规模大、速度增长快、创新产品多,同时又横跨多层次市场,资金链条长,已经形成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监管滞后,风险等级高等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监管部门应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合规经营秩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近期监管部门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严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介入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加强金融监管是国际大趋势,因此监管部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夯实和完善基础制度,用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飞,李清,杨坤.银行的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J].债券,2013,(9):47-51。
[4]叶翔,梁姗姗.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海南金融,2013,(1):53-58。
[5]周凯,张兰,张明凯.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和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4):155-161。
责任编辑、校对:苗文龙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信贷转移通道优势。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通道创新业务,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协议安排,规避法规限制,寻找监管套利空间,将信贷资产出“表”,节省信贷额度,满足监管要求和客户融资需求。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需要,但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利用同业业务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互利等特点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如利用同业业务通过信托受益权、票据等各种渠道投入房地产开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融资受限行业。
二是期限错配不断加大。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激增。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风险传染性的增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局部风险事件会通过同业链条快速扩散,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四、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 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客户群体、目标定位等控制同业业务总量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按照稳健经营、合规管理的原则,进行同业业务产品创新,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度增长,保持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与管理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合理控制错配期限,要从过去简单的存贷比管理,向全口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管理,顺应市场周期。商业银行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加强同业业务操作规范,披露透明性。由商业银行总行实施同业业务集中授信和动态管理。加强对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研究,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加强预警,同时做好应急预案。
(四)监管部门应弱化存贷比指标。存贷比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都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办法,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对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意义渐趋淡化,建议监管部门弱化存贷比指标。
(五)监管部门应持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仅有600多亿元,相对于银行70多万亿元的总信贷资产实在是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只有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银行利用同业规避监管,挪信贷资产出“表”。
(六)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同业业务的整体规模大、速度增长快、创新产品多,同时又横跨多层次市场,资金链条长,已经形成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监管滞后,风险等级高等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监管部门应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合规经营秩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近期监管部门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严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介入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加强金融监管是国际大趋势,因此监管部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夯实和完善基础制度,用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飞,李清,杨坤.银行的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J].债券,2013,(9):47-51。
[4]叶翔,梁姗姗.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海南金融,2013,(1):53-58。
[5]周凯,张兰,张明凯.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和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4):155-161。
责任编辑、校对:苗文龙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信贷转移通道优势。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通道创新业务,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协议安排,规避法规限制,寻找监管套利空间,将信贷资产出“表”,节省信贷额度,满足监管要求和客户融资需求。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需要,但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利用同业业务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互利等特点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如利用同业业务通过信托受益权、票据等各种渠道投入房地产开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融资受限行业。
二是期限错配不断加大。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激增。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风险传染性的增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局部风险事件会通过同业链条快速扩散,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四、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 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客户群体、目标定位等控制同业业务总量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按照稳健经营、合规管理的原则,进行同业业务产品创新,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度增长,保持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与管理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合理控制错配期限,要从过去简单的存贷比管理,向全口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管理,顺应市场周期。商业银行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加强同业业务操作规范,披露透明性。由商业银行总行实施同业业务集中授信和动态管理。加强对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研究,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加强预警,同时做好应急预案。
(四)监管部门应弱化存贷比指标。存贷比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都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办法,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对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意义渐趋淡化,建议监管部门弱化存贷比指标。
(五)监管部门应持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仅有600多亿元,相对于银行70多万亿元的总信贷资产实在是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只有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银行利用同业规避监管,挪信贷资产出“表”。
(六)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同业业务的整体规模大、速度增长快、创新产品多,同时又横跨多层次市场,资金链条长,已经形成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监管滞后,风险等级高等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监管部门应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合规经营秩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近期监管部门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严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介入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加强金融监管是国际大趋势,因此监管部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夯实和完善基础制度,用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飞,李清,杨坤.银行的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J].债券,2013,(9):47-51。
[4]叶翔,梁姗姗.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海南金融,2013,(1):53-58。
[5]周凯,张兰,张明凯.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和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4):155-161。
责任编辑、校对:苗文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