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黄梅戏传统戏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4-04-25

赵章伟

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其中的经典唱腔“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人尽皆知。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她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交接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的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对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槐荫记》,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本大戏”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年经典剧目,并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也是首部以电影形式出现的黄梅戏。《天仙配》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代表作品,他们在其中的唱腔和表演细致入微,人物刻画惟妙惟俏,深受观众和广大戏迷喜爱。我本人于2002年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至今。作为一个从事学习黄梅戏表演的学员,能够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这个黄梅戏最高艺术殿堂里参加工作,至今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生的骄傲。同时,在这样一个对黄梅戏艺术要求严谨的团体里工作,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和挑战。参加工作以来我也排演了不少剧目,比如传统小戏《夫妻观灯》、《戏牡丹》,再比如在另一出传统戏《女驸马》中我饰演“皇帝”等等。这些难得的经历使我对黄梅戏的传统戏产生了很深的兴趣。2018年,机缘巧合下,终于等来了机会,剧院安排我复排经典剧目《天仙配》,剧中饰演“董永”一角。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既兴奋又彷徨,因为这个戏观众太熟悉了,如何比较合格的继承这个剧目对我来说责任重大。我不断的找各种资料,视频,图片等等。最终,我想从唱腔和表演中两个方面找突破口。

戏曲演员学习传统戏唱腔首先必不可少的路径就是“模仿”,黄梅戏大师王少舫在塑造“董永”的时候,唱腔浑厚大方,洒脱奔放。他非常善于从人物出发,运用情绪上的起伏多变让演唱时声音刚柔相济,最终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境界。比如在“路遇”一折中,七仙女向董永表露真心后表示愿意與董郞同担甘苦(劝董郞一段唱)后,董永唱:“听她说出肺腑言,倒叫我又是欢喜又心酸”一句,尤其是“又是欢喜又心酸”,七个字,王少舫在唱“又是欢喜”时用节奏的把握把“欢喜”和“心酸”两种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在演唱“龙归大海鸟入林”这段里,他非常生动的表现出了董永百日长工期满后和七仙女一起回转家门时幸福快乐的欢快心情。这是一段在悲剧性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唱腔,作了引人入胜的渲染,为后面暴风雨式的跌宕作准备,从而想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唱腔,对人物的刻画表演也很重要,戏曲舞台上,表演的根本任务还是以塑造人物为第一要务。王少舫抓住了董永老实憨厚的形象,尤其是董永第一次出场的唱段“含悲忍泪往前走”,王少舫通过对人物心理的透视和剖析,细致的表达了董永卖身葬父时哀伤、痛苦的感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前辈大师不论从唱腔到表演,都是以刻画人物为目的,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演活,演成一个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以黄梅戏传统戏《天仙配》为例,笔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戏的继承和传承的不光是剧中的唱腔,台上的身段,更要学习前辈艺术大师们在塑造人物上付出的呕心沥血,细致入微的努力和钻研的精神。

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当代的戏曲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笔者认为对于黄梅戏的继承和发展应该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快速融合新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推广和宣传,加大对青年观众的推广和迎合,以提高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传统剧目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人的审美,适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创一条适合当下审美需求的戏曲发展之路,以带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戏曲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