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要】气排球这一新兴的运动项目俨然已经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有一个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科曾表示:“气排球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健康的群众运动,走向全运会标志着气排球运动走上正规化,对于运动的普及推广和全民健康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气排球运动 发展趋势
一、气排球运动优势分析
1.政府支持力度大易于推广
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 马兰奇曾说过“气排球是个很好的运动项目,不仅适合老年人,也适合中年和青少年参与,气排球运动是对竞技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项目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创新。”在全民健身大潮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全国上下都在重视和推广气排球,无论是政府的资金支持,国家体育总局在体制、赛制、规则等方面都逐步规范化,这也推动了气排球国际化和竞技化的步伐。
2.群众基础好易于推广
早期的软式排球曾在社区和中小学风靡过一段时间,但因为没有得到广泛的大力推广,因此没能成为大众化和比赛型的项目。但是排球文化和排球运动在国内的校园体育活动中还是具有较为广泛的文化基础的。软式排球一经问世以来其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娱乐性、休闲性、简易性、节奏慢、轻巧性、易学性等特点广泛的吸引着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虽然气排球比赛也有相应的规则,但还是以参与和娱乐为主,并不以竞技成绩为主,因此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
3.推广成本低易于推广
气排球的技术容易掌握、场地器材能配置容易实现、赛制规则也相对较为灵活宽松、对参与群体的要求也比其他项目门槛低。因此,所涵盖的人群范围比较广,组织比赛和參与比赛的经济成本也相对不高,广大气排球爱好者都有能力并能接受。
二、气排球发展趋势
宣传舆论的导向极其重要,气排球在萌芽发展阶段,更多的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力军,经过不断成熟与创新,现在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学校所接纳。高科技材质的引入极大促进了气排球的推广,丰富了气排球的娱乐性和健身性。气排球竞赛规则和比赛方法的逐步完善规范化,为走向高级别竞技赛场奠定了基础,极大的提升了比赛质量和观赏性。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要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极大地促进了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与壮大。
1.竞技气排球发展趋势。随着各级各类的气排球比赛的成功举办,比赛的规模、参赛人数、教练员、裁判员、技战术等都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虽然气排球目前主要还是在国内比较盛行,还没能进入世界级比赛的竞技赛场,但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了青少年气排球夏令营、大学生气排球联赛、中年、青年中国气排球公开赛、小学生气排球联赛,这也是继我国排坛名将郎平之后又新一轮的排坛旋风正在形成,并逐渐迈向世界体坛。在竞技比赛中气排球的“捧、捞、托”等一传击球技术在不断创新,判罚规则也在逐步完善,随着比赛竞技技术和专业化队伍的不断完善,对一传的犯规界定也在不断创新。
2.群众气排球发展趋势。目前,中国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气排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力军,正是因为休闲的气排球运动的文化理念和技术特征吻合了老年人这一大众群体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发展的内在需要,也符合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范围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人数接近2亿人,是仅次于足球、篮球的体育运动。气排球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比其他球类项目较低,且运动损伤的概率远低于其他球类项目。因此,更容易被中老年人和学生群体所接受。国内50以上中老年人数比例占了全国总人口数30%左右,而中老年群体里参与气排球运动运动的人数比例又占了30%以上,相当于,全国有接近10%的人在参与气排球运动,这个数据显示中老年是气排球运动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3.学校气排球发展趋势。学校推广和普及气排球运动,是丰富体育课程的必然需求,而从学生群体开始培养气排球运动人才,更是为今后气排球运动质量和数量提升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6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把气排球运动列入体育本科专业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的任意选修课技术学科内容。从此,气排球课程的理论研究、课程时间、科研层次都在学校教育阶段中提高到一个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我国气排球在高校的发展,可以强广西经验作为主要参考,广西区域内最高水平赛事运营,广西民族大学气排球专项课堂一传技术教学中,实验对比效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也促进了广西气排球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4.气排球市场化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分析,气排球的受众群体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市场管理与发展体系,仅仅依靠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参与者自主自发的去发展气排球市场,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规范、约束和鼓励气排球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气排球训练和赛事的体育场地设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完善管理与鼓励制度;培养和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气排球指导人才队伍,提高气排球运动教练和裁判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祥.论我国创新的气排球特性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
[2]程战铭.中国气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3]林峰,叶宝华.全民健身与体育文化视角下的气排球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03):25-26.
[4]吴强松.从气排球演变历程看气排球运动发展趋势[J].运动,2015(12):142-143.
[5]靳强.我国气排球发展策略SWO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56-61.
[6]刘利鸿,葛春林,孙平.我国气排球运动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38-41.
[7]李超.关于陕西省气排球运动普及现状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8]凌齐.构建气排球技术课与影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3(76):69.
作者简介:孙志勇(1977.02-)男,汉族,新疆奎屯人,本科,新疆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