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4-04-25

【摘要】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背景,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国古代文学  德育元素  专业背景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专业基础课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的新局面。池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面向传媒方向开设的兼具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价值观引领等功能的专业基础课。传媒专业包括广告学、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课程性质、专业特点以及课程思政的要求决定不能按照以往传统的针对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创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 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面向传媒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新媒体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课时数为48课时,与中文专业的课时相比而言,非常有限,显然,按照以往针对中文专业的文学史阐述法来授课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制定新的教学大纲,选取典型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更要发挥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屈原与楚辞这一章节内容我选择讲解屈原的作品《山鬼》,首先是因为该作品本身属于屈原作品中最美的《九歌》之一,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从色彩、意象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其次,该作品塑造的山鬼这一角色是屈原理想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炙热的爱国情怀,在作品的讲解中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作用。

2.德育元素的提取

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大家辈出,优秀的作品汗牛充栋,无论是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趣味,德育元素比比皆是,不难挖掘。也正是因为容易挖掘,所以难处在于如何结合时代和学生特点,在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内容,进而提取德育元素。比如讲陶渊明这一章节,学生在中学时期学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熟悉陶渊明安贫乐道、高洁出尘的隐士形象,我在提取德育元素的时候,结合时代特征,契合时代的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学子而言,如何尽快适应社会,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能迎难而上,遇事不走极端,对生活充满热爱,如何过一个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等等,这些是我们从陶渊明身上看到的价值,是新时代的德育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陶渊明的作品,阐述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家既要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又要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在有限课时内,结合学生特点,选取教学内容,提取德育元素,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步。

二.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发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相互结合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融入思政教育,我在课程教学实践尝试如下: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本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活自己本身的能动性,对作品形成初步的感知,并自我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产生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比如在讲授屈原《山鬼》一文时,一开始通过多媒体播放作品改编的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知,提高审美能力,为后面讲解作品打下基础;又如讲授《五柳先生传》一文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配音朗诵中感受陶渊明五柳先生的形象,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情境教学法在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激发情感,在感同身受中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去体会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深邃哲理,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

2.作品演绎法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作者所创作的,离我们当代有一定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疏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发挥课程传递知识,提升能力和价值引领作用,笔者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多样化演绎作品,比如针对广编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东山》这首诗时,让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脚本创作;讲授《红楼梦》时,让大家去做导演,做演员,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话剧。针对广告学专业,在讲授古典诗词作品时,选择一些光影、色彩、意象运用巧妙的诗词,让学生去梳理,并联系广告作品中色彩、光影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作品演绎,拉近了学生和古代文人的距离,与古代作品的距离,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基础性和人文性,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打好专业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导,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德育作用,不仅如此,教学方法本身也可以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演绎,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

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位一体的目标。笔者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课程导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讨论环节设计,作业布置等环节。比如讲授苏轼的词作鉴赏时,不能随机地选择词作赏析,要进行设计,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去选择作品。这一学时的教学目标是要求了解苏轼的词(知识目标)、欣赏苏轼的作品风格(能力目标)、感受苏轼的旷达,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德育目标),因此首先,笔者根据目标选择苏轼心态变化的四首词作,分别是《卜算子》《临江仙》《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其次,设计导入,结合上一学时内容,用回顾和提问的方式导入,我们今天熟悉的苏轼是经历贬谪后的洒脱豁达的苏东坡,这样的苏轼是我们喜爱的苏东坡,但是英雄不是一日造就的,他是如何养成这样的达观心态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词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第三,讲解词作,利用板书串讲四首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词境,感受苏轼的心态变化;第四,结合自身,设计讨论环节,苏轼的旷达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启发学生自由发言,完成德育目标;最后,补充苏轼其他类型词作,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苏轼的词作,在此基础上选择词作进行赏析,在作品的基础上谈谈对苏轼的认识。

四.过程考核与评价融入思政教育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个方面。之前,在实践教学中,鉴于传媒方向学生的特点,期末考试卷面得分不是特别理想,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思政教育,发挥考核和评价效果。因此,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着改革,第一,学生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平时成绩的打分,可以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比如按时上课、遵守纪律体现了是否具备纪律规矩意识,积极参加活动体现了团队协作意识,做到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良好具备了自我管理意识。第二,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期末考核主要体现在参加闭卷考试、独立认真完成试卷,在期末考试中,对试题进行改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增设作品解析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增设作品演绎题,让学生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形式灵活演绎作品,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些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卷面得分,发挥了过程考核的效果,同时也融入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现了学生诚信、严谨治学的意识。

五. 教师言传身教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也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了利用课程教学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传”是指教师上课时无论是针对专业知识还是其他领域的事件,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发表任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言论和任何对学生有负面引导作用的言论;“身教”是指教师应该认真备课、严谨治学、耐心答疑解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做好引导示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言传身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毕业论文指导中等等,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起到真正地引领示范作用。

六.学生专业背景融入思政教育

我校传媒方向包括广编、广告学、网络新媒体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融入思政教育也是课程教学改革要考虑的问题。首先,专业背景下的共性,我校传媒专业方向学生整体上文化素质比中文专业学生要弱,对传统文化兴趣也不是特别浓厚,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上文已经一一阐述。其次,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在教学中侧重点的差异,比如,针对广编专业学生,教学内容适量地选择小说和戏曲赏析,甚至在诗词作品赏析时,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改编、创作;针对广告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上选择诗词作品讲授时,侧重光影、色彩、语言运用绝佳,意境优美的作品。这种侧重还体现在试卷题目的设置、平时成业的布置等方面,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多方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步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提取德育元素,之后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依次融入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的双方,教师的言行和学生专业特点等因素。笔者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以上六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中國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希望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和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岳宗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98-9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左川凤.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9(03):7-9.

作者简介:方明霞(1985—),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诗学与文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