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间:2024-04-25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激励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能够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才能凝聚民族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国梦 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绵延发展,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文化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三者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的根基,又具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前进方向,又在发展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已经深深融人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始终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只有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与力量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创造幸福、追求梦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财富。文化自信以一种无形的形态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实践中激励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不断奋斗、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凝聚磅礴力量,激勵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文化自信体现出独特文化胸怀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女娲补天到愚公移山,从百家争鸣到四大发明,从长城到京杭大运河,从“高峡出平湖”到“神舟飞天”,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振兴中华”等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

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千百年来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从“厚德载物”到“和而不同”的包容气度,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开放姿态,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的胸襟,让中国人民以一种非凡的胸襟与气度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相互借鉴,与世界携手同行、合作共赢。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一直相伴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激励着中国人们觉醒和自强。中华民族的发展饱经忧患与沧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从“落后就要挨打”到“两个务必”等。它们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让我们从来都是清醒的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外界的形势,这都源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危机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虽然历经苦难依然砥砺前行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中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时刻给与我们以警醒,从而激发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让我们永远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越是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文化自信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毕雪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国文化自信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5):39 -42.

[2]杨起予,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6):51-58.

作者简介:董庆强(1986年一),男,汉族,山东滕州人,管理岗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