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魏月媛 汪勇攀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严重。如何满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大学生 就业能力 策略
1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1.1就业能力的内涵。就业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培养过程,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事一份工作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通过理想就业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1.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为就业能力是在高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的一种工作的本领,大学生就业率直接反应了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适应当前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实力,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
1.3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原因。由于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人才需求更加侧重于技能型、职业性人才,对普通高校人才需求不是特别旺盛,致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校大量扩招开始显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数量虽然多,但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却增长缓慢,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却人才不足的现象,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市场窘境。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一是专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所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理论和实践脱节,合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学习能力欠佳。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学习机械、呆板,不能有效的整合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在融会贯通和创新发展方面能力不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够,难于胜任独立承担的工作任务。三是适应能力不强。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角色转变不够迅速,工作目标和工作定位不准,难以适应新岗位的要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不够,像无头的苍蝇缺乏方向感,难以较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2.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只满足于不“挂科”能顺利毕业就行,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不高,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院校招生生源不足,降低招生门槛,招收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经费紧张,对教学投入不足,特别是一些工科学生需要实践学习的设备欠缺,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大大降低,学生实际操控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不娴熟,满足不了市场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為指导的,教育理念制约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当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尚不匹配,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双一流”,普遍存在重科研、重科研项目合作却轻人才培养的现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等教育教学改革上创新不够、力度不大,培养的大学生缺乏与专业匹配的基本能力,学习和实践脱节,学生和市场需求脱离。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3.1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高校要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考评体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手段,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有效衔接。
3.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实训、模拟实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建设融实践教学、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产学研开发、师资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培养专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优化高校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3.3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来确定,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程设置要跟随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始终符合市场需要,对不适合市场发展的要进行改革,适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和有效性。要精心打造龙头专业和精品课程,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教材,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本着知识和学历双提升的要求,把毕业和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塑造“三管齐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就业率的“金色招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结语
在转型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要迅速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经济改革需要、适应新管理模式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促进更好就业。
参考文献:
[1]孙保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经济,2019(01):146-151.
[2]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05):82-85.
作者简介:魏月媛(1989.12-),女,陕西杨凌人,汉族,研究生,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兼学工秘书,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汪勇攀(1978.3-),男,山西平遥人,汉族,本科,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