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建档立卡学生的现状与关爱探讨

时间:2024-04-25

张小欢 沈文宁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许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也有机会迈入大学的校门,导致了高校出现了一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群体。本文分析了现代教育体制下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现状,如何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政治素质、建立人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好国家一系列帮扶政策,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等進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档立卡贫困生 现状分析 帮扶 关爱

0引言

十九大以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使大多数学生有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相当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导致了高校出现了一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由于近几年班主任工作与这些学生相处,发现家庭贫困学生心理上会存在巨大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强,敏感,尤其对于95年后出生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身心健康容易出现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政治素质、建立人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好国家一系列帮扶政策,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使贫困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栋梁。

一、建档立卡学生现状分析

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实就是各省在已经有的工作基础上,坚持以扶贫开发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有效衔接。按照相应的原则,对每个贫困的农户建档立卡的政策,并且建设全国扶贫的信息网络系统。因此,各大高校积极落实国家的这项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政策。同时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国家对这些家庭的学生在经济采取上学费减免,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措施进行帮扶,力争帮助建档立卡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目前高校建档立卡学生现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建档立卡学生的家庭状况

国家精准扶贫,对于农村贫苦家庭实施建档立卡,高校中建档立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父母没有稳定工作,在当地因地制宜,种植适合当地的农产品,家庭收入微薄,或家庭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保证子女正常完成学业;一部分偏远地区,家里子女多,父母劳动能力有限,家庭经济来源单一,负担过重;有的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为单亲家庭,单一监护人劳动能力薄弱[1]。因此,建档立卡学生平时消费水平偏低,只能基本维持生活或需要兼职才能维持生活,他们的学费大部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帮扶。

(2)建档立卡学生学习情况

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高校中学习极易形成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由于自身家庭原因,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在学校里,他们比身边其他学生更加努力,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后勤奋自习,学习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具有较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类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居于年级前列,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对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或多或少产生影响[1]。另一种建档立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让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处处没有别人好,形成一种已经这么差了,再差点也无所谓的心态,整天一种混日子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年级倒数。

(3)建档立卡学生身心存在一定的障碍

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与周围同学相处中,心理上会存在巨大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强,敏感,尤其对于95年后出生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身心健康容易出现问题。步入大学以后,建档立卡学生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大多数学生对经济贫困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而无法摆脱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误入歧途,许多建档立卡贫困生自小可能失去父母,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可能会产生了如焦虑、强迫和抑郁等心理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产生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型等症状[2]。

首先,一些建档立卡贫困生与身边同学相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与虚荣心,本身家庭经济条件差,心里会存在一定的落差,加上当代大学生喜欢互相攀比,而贫困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了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他们极易对家庭富有同学产生敌意,久而久之,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其次,当今大学生之间的友情不再单纯,混杂着金钱的印记,一些建档立卡学生由于没有经济基础,很少出去和同学唱歌,吃饭等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建档立卡学生在其他同学眼中就成为“孤独”和“不合群”,其实建档立卡贫困生内心并不想被同学冠以这种“孤独”和“不合群”的字眼,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同时,一部分建档立卡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忙于勤工俭学,整天过着上课,兼职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没有时间与其他同学交流,这种生活状态很容易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

二、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关爱的途径

当今社会,国家、学校和老师为了对建档立卡贫困生更进一步的关爱,实施多项政策,主要方面工作有:

(1)做好对建档立卡学生实施“奖、助、贷、减、补”等政策体系工作的实施

日前,为了保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好我国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在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奖、贷、助、减、免”等多元化资助体系,首先确保做好这一系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用公平的理念,并使之渗透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资助关爱中[3]。高校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4]。一部分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但由于“面子工程”,而不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补助项目,后来看到身边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享受到资助后生活的提高,心里难免引发不平衡和不满,因此,这就要求工作者对建档立卡学生做到摸底调查,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工作做到细致。

(2)对建档立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树立正确的观念

做好高校中建档立卡贫困生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才能更好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对于95年出生后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步入大学校园时间不久,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这时的他们比较迷茫与失落,身边同学的吃穿都好过自己,心理会产生落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建档立卡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高校中建档立卡贫困生大部分问题出在金钱上,我们需要培养贫困生对金钱的认识与态度,金钱虽然很重要,但金钱的获取一定要是正规途径,例如我国历史上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金钱的获取途径的认识。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贫困的出身,不是贫困的将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一定会改变现状,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培养他们自我独立性和和自我调节能力。

(3)对建档立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关爱

长期以来,贫困被认为是对高校学生的一种磨练,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成就人的事业,所以,贫困可以称得上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5],但当今社会,这种观念已经悄悄地发生改变,大家一种“金钱观”,向“钱”看齐,因此,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尤其高校中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他们受外面社会的影响与折射,久而久之,各种阴暗的心理随之而来,同时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拮据等方面会加剧他们产生自卑、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各种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与积怨会随着时间地变化越积越深,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他们处理这些困惑与积怨,可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悲剧。

因此,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心理障碍,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可以在教学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建立有系统的心理课程体系,全面地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可以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利用专业老师或专家[2],以更专业的解决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无奈,也可以进行网上匿名心理咨询,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虚拟性,一些学生由于面子问题和自尊心强,不愿意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内心的积怨与不满,而网络的这一虚拟便捷特性,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困惑。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最主要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与同学他人的相处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和学会帮助他人[6]。

(4)对建档立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让这些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引导与教育,培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感恩精神,进而形成感恩品质和感恩行为,懂得感恩的学生,同时也是促进外界对他们进行资助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只要具有了感恩的精神和品質,那么作为其个人品质中的一部分并长久存在的话,能够形成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有利于今后成才、成功后回报社会,同时,也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了解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自身感受到了外界对他们的温暖,而他们自己的精神也能得到提升,他们自己没有被外界和学校排除在外,对于其为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他们从这些感恩事件中也能感受到自尊与自豪感,他们与社会同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地不断深入与普及,各大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帮扶关爱要贯彻落实,不仅从生活上对他们进行资助帮扶,而且要深入至心理上的关爱与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自信心,脱离自卑与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搭建更好的平台进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谭瑶, 柳燕. 关于关爱我国高等院校贫困学生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03:65-67.

[2]曲晓光.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关爱的探索.[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薛深. 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102.

[4]汪磊, 耿建祥.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爱[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35):183-185.

[5]贺再华. 关爱贫困学生的几点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653-654.

[6]王超逸. 新时期高职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9:166-169.

通讯作者:沈文宁,西安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