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4-04-25

曾洋婷

一、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理论分析

在《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文件中指出,“公园城市”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以人民利益与幸福为中心的全新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人、城、境、业高度结合与统一的新型大美城市,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居住需求。

公园城市建设理论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始终坚持将“城市核心是人”作为建设工作整体价值取向,强调对城市中的山、水、林、田、湖泊的合理配置与统筹优化,建立城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型产业的发展,最终切实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故,深入分析公园城市建设理论,并立足于此探讨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公园城市是当前相关部门、相关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措施分析

(一)做好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要完成建立成都公园城市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暨做好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公园城市打好坚实基础。首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宣传,借助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平台或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让城市居民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其次,将以往笼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详细划分成细项,分别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治理策略,明确社会中存在的多种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行为,做好市民行为监督工作,针对环境破坏行为实施人以相应处罚,切实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落实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立足成都生态格局,初步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地势平坦、河网纵达、物产丰富,具有独特且优渥的区域资源,而公园城市建设工作便是要将这些资源合理整合,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然资源的重要应用价值。故,建设公园城市,需明确城市现有生态格局,综合考虑各区域资源特点与功能特色,并合理串联起各个要点,初步构建城市公园体系,迈出打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的第一步。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双流区现有棠湖公园、新城公园、永祚公园等大大小小十数个公园,在构建公园城市时,便可整合该范围内的所有公园,组建全域公园体系的基本网络雏形。同时,确定区域内绿道网、水网,以具体网线作为连接线将区域内的园区、学校、居民楼等串联在一起,按空补差,填充绿化,提高全城绿化覆盖面积,真正使得公园城市服务于大众。

(三)打造人文公园景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公园城市,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城市美起来,还需相关人员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得成都这座未来的公园城市显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魅力上来,提升城市文化识别性,真正让成都作为全新的城市模型展现在世人面前。为达成这一目标,相关人员可从成都地域历史、成都风俗文化特色上着手分析,并将这些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打造成都“文化符号”。例如,选择女贞树、香樟树、梧桐树、银杏树等诸多成都特色宜栽树木种植,以推出城市绿化特色。同时,依托绿色空间,打造小型、微型绿化景观,策划诸多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外来游客参加,进一步深化公园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大美城市”从内美到外。

(四)细化公园城市建设措施,构建全民共享大美城市

做好上述大方向公园城市建设措施之后,成都公园城市雏形已初步形成。接下来,还需从多个角度出发,细化公园城市建设措施,逐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工作。例如,关注城市内如公交绿道、建筑楼顶、小区绿化区等各个小而多的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建设地,综合管控,加大绿化整理,確保城市公园之美是360度的。又比如,根据道路应用类型,打造针对性、适宜性的生态景观带,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绿色景观需求,如缓行路段的绿色景观打造,应当着眼于景观的精细化美感打造,让人行走其间,能充分感受到景观之美。此外,加强“绿色”与“公共服务”的两相结合至关重要,即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以智慧管理技术管理城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