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汪姝婉
【摘要】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大量的流动人口从乡村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聚集,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可见,人口流动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口流动一方面带动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人口流动来简要分析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流动 流入地 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指所从事农业为主的居住较分散的农村,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集聚,吸引农村流动人口在此居住生活,向以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居住较集中的城镇或城市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农村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城镇化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镇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如下:提高流入地的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国沿海地区(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一、人口流动有助于提高流入地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主要指乡村人口持续的向城镇流动,同时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也不间断的向城镇转移或聚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从表1看出,从2010年到2015年乡村流动人口由原来的3477万人减少到3095万人,下降了3.15%,反而城镇流动人口由原来的18626万人增加到21502万人,上升了3.15%。说明了在这一时间段,我国乡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反映出人口流动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从2010年到2015年,流动人口为24597万人,同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 2454万人,增长11.08%,从2010到2015年这五年来看,人口流动主要方向仍是乡村流向城镇。这些都反映出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入的的增加,流入地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提高。人口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这一转移使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建设,从而提高了流入地的城镇化水平。
二、人口流动有助于我国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沿海地区,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的进程。东部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许多外来人口被吸引流入,为沿海地区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他们参与到当地城镇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人口流动给沿海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了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从表2看出,从2001年到2009年,沿海地区城镇人口从23457万人增长到30464万人,这八年时间人口增长了700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9%。从2001年到2009年,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从45.%上升到54.5%。可见,人口流动不仅使沿海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缺陷得到彌补,还扩大了城镇消费,创造出庞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城镇交通业、餐饮业等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进而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
三、人口流动有助于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人口流动打破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局面,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从根本上对于解决城乡隔绝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的局面有积极的意义。当今人口流动是一种新的趋势,人口流动沟通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城乡思想观念的流动和融合,还是城乡文明的升华。人口流动冲破了旧的城乡发展观念和格局,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成为城镇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
总之,人口流动推动了我国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无论哪种作用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过去的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多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当地,从而阻碍了流入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现在许多地区的政府由对人口流动原来的诸多管制向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对人口流动的态度,从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向有序性转化。
参考文献:
[1]顾词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7.
[2]张凌华.我国流动人口城市化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J].西部发展研究,2017(02):3-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