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与育人目标

时间:2024-04-25

黄春梅

[摘要]情感教育在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过渡桥梁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育人目标必须重视和研究该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解决好理论学习与学生自我需求的关系,解决好教师教的问题,学生所学与所用问题,教师要情怀化,理论知识要具体化,从个体社会国家融合化,学生学习落实化。

[关键词]情感教育;育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进教材是内容保障,进课堂是组织保障,进头脑才是根本目的和诉求,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必须要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思想教育,理要通,情要鸣,理论是深奥抽象的,唯有唤起情感,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才是活的。情感教育是知识教育达到意识指导状态的中间过渡,思政政治教师做好情感教育才能做好三进工作中的终极目标进头脑。

一、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目标

(一)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情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以培养一代又一代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标需要通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意识目标三者循序渐进,达到意识目标才能达到育人目标,就是讲理论知识成为指导自身行动的指导思想或理想信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完成知识目标只是完成育人的第一步,而知识与意识之间必须要有个情感过渡,唯有情感共鸣共振共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社会之情融为一体,才能上升意识状态,达到个人与国家社会共命运共前进。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相结合,通过人物或事件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认同,达到促进学生个体人格健康发展。

(二)思政课程育人目标中的情感教育

1.以爱国主义教育铸思政课程育人之魂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中华民族的历史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实践是书写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中国革命、中国建设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新思想,该课程首要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崇高性,培养为追求无产阶级及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通过历史的史实逻辑告诉历史选择的力量,相信历史的力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是告诉我们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增强“四个自信”,使学生真切的知道中国的道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由中国人自己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人生、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公民应该具有四有公民,最终全部凝结在以爱国主义为情怀的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和实践学习及自我学习中。

2.以使命担当责任教育为思政课程育人落脚点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继承下去,以使命担当责任意识作为思政课程育人的落脚点。***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把青春梦与实现中国梦融合,鼓励青年人实践,奋斗,把自我与祖国的大我,把自我与人民的大我相融合,继承中国事业,在新时代升华人生境界和实现人生价值,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以自律自强素质教育为思政课程育人着力点

伟大的梦想的实践都需要高度的自律自强素质来支撑,在物质较为充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需要自律自强素质教育。从一件小事的完成、到一句话的承诺遵守,从一句文明的语言到交通秩序的执行,社会的强大,公民素质的提升,民族的振兴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思政课程育人教育不仅有宏大理论的真理指导,有家国情怀的激发,还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强自律素质教育。***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

二、思政课程情感教育的几点困境

(一)大历史、大事件,大理论使学生觉得与自己的需求有距离

思政课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渴望自己的知识技能怎样融入社会谋求个人发展,渴求自我成长和进步。一个讲述人类、国家和社会,一个思考自我,这里就存在老师所讲我所学有什么用的理解误差。学生注重“显用”,就是我所学对自身能够直接产生用处的知识,比如工具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类知识偏重于记忆。相反对“潜用”知识,就是对自身起到潜移默化作用,需要随着生活阅历不断增加而逐渐领悟的知识需求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所谓“潜用”知识恰恰指导“显用”知识,“显性”知识为谁用怎样用是需要“潜用”知识来指导的。

(二)教师“照本宣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照本宣科”是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地照本宣科,只是完成告知的过程,抽象空洞地讲课,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使课程单调无聊乏味。“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是历史事件的实际,是历史人物人生逻辑的实际,是世界发展的实际,是国家具体国情的实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伟大民族实践凝结成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精神,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中華儿女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其是鲜活的、具体的、实际的。如果思政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地讲问题,把理论讲的有情有理、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激情,给学生美感和启发、动力和压力,让学生不仅知道其一还要知道其二,打开学生看自我看社会看世界的视野,让学生通过所学有所思有所获,让学生兴奋行动参与,融入到历史沉浮历史搏击和历史奋斗的豪迈情怀,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和干瘪晦涩了。

(三)所学与所用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于一体的,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爱国教育、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及学习后的学生总是产生这个问题:我学习的这些对于我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这说明思政课程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的内容到学习的形式都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没有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后的收获,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动力是感受到自己思想的启迪,思维的转变,技能的提升,能力的提升等实际的效果呈现和体现,如果思政课程一味的理论到理论,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结合,那么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就不强,存在学习应付和泛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提升、能力提升的过程,一定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而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

三、思政课程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师教师应该努力到“情以传道”

“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情以传道”就是思政教师带着自己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中华儿女的奋斗之情、马克思主义的无私崇敬之情、对国家人民学生的热爱之情,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怀之情上思政课和做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是为反对剥削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马克思主义者是讲情怀的,思政课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讲出共产党人、共产主义事业与生俱来的博大情怀。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情感通过对先烈、先辈、伟人、时代先锋们的伟大事迹讲述出来的,情感要通过一桩桩一件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自豪之情抒发出来的,情感从社会发展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中担当出来的。讲理论通过具体的做人做事实例讲述出来,让塑人的过程变得丰富具体。思政课教师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以“热爱讲台、敬畏讲台、站稳讲台”的情怀,通过精准授课,让真理性光芒照亮课堂。

(二)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让理论具体化

知识理论内在的逻辑性要讲清楚,使学生知道实践为基础为来源的理论有继承性,理论的常青是因为人类实践活动是奔流不止,理论的抽象是因为总结提炼总结性强,同时后学习者没有亲身经历,是间接经验,如何使理论鲜活有生命力,就要把理论的来源背景来源过程讲清楚,以实践为根基的理论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保持住理论鲜活的生命力也需要把理论随着实践发展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讲出来,形成理论体系的连贯性,看到伟大中国人民的实践而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加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形成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要有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国情探索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集体意识。

(三)从国家社会个人相联系让理论实效化

从学生角度讲述理论与他们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启迪思想,唤醒情怀。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出发。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对于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产生国家人才培养与个人成长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培养青年家国情怀,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践活动与民族复兴而紧密联系,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不要从民族讲起,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困惑讲起,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讲起,将国家的故事与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学生问题需求调查等多种手段将学生成长故事与国家发展命运故事融合在一起,从民族发展中汲取成长力量。

其次,教师要做好导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精炼教学内容,以问题式启发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收获感、成就感。带领学生社会实践,增加了解社会的机会,开辟了解社会的途径。思政教师从学生个体出发,带着求知求问去了解他们生活的社会国家和民族缩短国家和个人的距离。

(四)侧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结果的展示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完整细致深入的学习,单纯依靠思政有限的课堂学时是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的。有效利用课堂,实现由思政教师讲,到引导学生学的转变。抓住怎样学习,要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思政教师列学生学习书单、建立小組学习任务开辟学习分享交流,把学习理解式、记忆式灌输学习转变为引导式、分享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从学生自身出发,不从理论到理论,不从讴歌到讴歌,只有从理论到学生或者从学生到理论的学习过程的研发和设计,学生最终学习到和明白了才是学习后的结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