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江文明研究之河源客家文化特质论

时间:2024-04-25

杨党校

【摘要】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河源客家文化。它有着自己优越的特性与地位,一是开天下客家文化之先河,二是重文崇教、人才辈出,三是独具民俗风情与地域特色。

【关键词】东江文 明河 源客家文化 研究

东江文明是珠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珠江文明和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江文明”这一提法,是2010年11月在河源召开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的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提出的。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因古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

一、河源客家文化开天下客家文化之先河

河源始为古龙川属地,据《史记·南越列传》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日……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由秦(前221-前207)前207年前推13年,正是秦始皇27年(前220),秦兵进岭南应即在此年,其时赵佗为副将,屠睢为主将。由于屠睢被杀,秦第一次平定岭南失败。秦始皇33年(前214年),派遣主帅任嚣、副帅赵佗领兵再次平定岭南,胜利后设龙川县,由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南海郡(岭南三郡之一,其下设龙川等县)尉任嚣患有重病,赵佗授其嘱托主南海郡事。前206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为保境安民,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存续96年,其中赵佗执政69年。

赵佗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传播中原文化,促使岭南百越人从蒙昧的荒芜走向礼乐教化的文明社会;他施行“与越杂居”“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数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建立军事营寨和治所,这些将士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从而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地将士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河源至今保留着48个古老祠堂。这正是秦代中原人大举南迁并在岭南定居的历史见证。所以,河源是“最早的客家先民的落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二、河源客家文化重文崇教

河源客家文化内在的人文精神是儒家的“重文崇教”,其突出表现是河源客家“四重”的道德价值观念。“四重”即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这种客家文化精神既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培育了许许多多各领风骚的仁人志士。

在古代,河源地方曾经出过许多进士贤人,如宋朝广东第一进士古成之、广州佥判邹大昕、工部尚书王汝砺,明朝“槎城之槐”李焘,清朝还曾出过“一门三代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检家族。在近代,这里不仅是太平天国名将冯云山、石达开的祖居地,还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祖居地。在现代,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奠基人阮啸仙,中国青年运动和广东工人运动的先驱刘尔崧,以及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肖殷的故乡。在当代,这里是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的家乡。

還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客家女人同天下客家女人一样,具有显著的客家文化特色。她们作为汉族女性中独特一类,是唯一没有缠足陋习(始于五代,废除于辛亥革命后)的女性。美国传教士艮贝尔在1912年撰写的《客家源流与迁徙》中说:“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惟其如此,故能过其户外生活。”长期艰苦动荡、披荆斩棘的迁徙生活,锤炼和造就了客家妇女与男性一样刚毅勇敢的人文特质。汉乐府《陇西行》中“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和唐杜甫《兵车行》“健妇把犁锄”的诗句,不啻为客家妇女的真实写照。

三、河源客家文化独具民俗风情

一是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客家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立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屋式。其中河源客家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以走马楼为主体。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二是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河源客家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主要有三个系列:其一是风味餐,如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等;其二是湖鲜餐,如河源著名的“生煽河鲩”等;其三是野味餐,如河源著名的“客家山地鸡”等。另外,“五指毛桃汤”、“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称为河源客家餐桌上的“三宝”。

三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河源客家能歌善舞,有着吟诗作对的习惯。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现在,河源每个县区都有客家歌舞团,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客家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客家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客家采茶戏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

四是得天独厚的景观文化。以黄潭寺遗址、龟峰塔、文天祥二女墓、颜氏三代故居、紫金孙屋排等为特色的史迹文化;以烈士陵园、阮啸仙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万绿湖(“中国最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漳溪黄龙岩(“地下龙宫”)、霍山(“中国南疆的翡翠”)、连平内莞山水(“粤东小桂林”)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河源客家风情为特点的苏家围(“南中国的画里乡村”)乡村文化。同时,河源还拥有多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华恐龙之乡”“温泉之都”等称号。这些基本反映出河源客家的地域特色,河源不愧为“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人居、旅游的城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