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时间:2024-04-25

张珂

【摘要】新时代,文化自信语境下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缺乏說服力、内化力和转化力。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前的时代特质和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上不断探索,能够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 价值 实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其中,革命文化作为一种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文化类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备深刻的内涵和特有的功能,蕴含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承载了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精神诉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基因”,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具体内容来说,中国革命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总书记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提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而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在新时代,革命文化又成为我们继续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因此革命文化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精确为一种优秀观念形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首先,革命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基因,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气质。红色是革命文化的底色,是革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扫热血,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刘胡兰、方志敏、赵一曼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被写进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的精神是革命的精神,他们的气质是革命的气质,他们的形象是革命文化最真实的展现,也正是他们使得革命文化具有了红色基因,展现出红色气质。***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可以说,革命理想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是一种共产主义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革命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体悟这种精神品质,更深刻的体会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其次,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忠诚奉献”的人民情怀,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面对新社会的需要曾经讲过:“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所以,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炮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在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热火朝天的年代,很多人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时刻准备着在必要的时刻“舍生取义”。他们的理想就是实现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每一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担当。

再次,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提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对于青年大学生,***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理想信念,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无不体现出爱国情怀、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军令如山的纪律观念和忠贞不渝的革命气节,这都是革命文化的直接呈现。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

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分析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知和理解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客观方面来自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能力之间的现实矛盾,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困境。

第一,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说服力。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使受教育者身处其中,但是最初孕育革命文化的時代一去不复返,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能让大学生身处当时的革命岁月,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于革命年代的记忆呈现出一定的代际递减现象,时间越是久远,记忆就越容易模糊,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就愈发空洞。以此为前提,去理解革命文化,就会出现一定的认知障碍,造成认知的空洞感。虽然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但是与真实的历史相比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偏差。

第二,革命文化教育的手段缺乏内化力。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革命文化的教育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理论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实践教育的方法较为形式化。理论教育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榜样示范、互动交流等方式,对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新时代的时代特征融合不够。实践环节中,高校虽然可以利用丰富的革命纪念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物等进行,但是如何让大学生避免“走过场”,如何深刻体会这些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使革命文化真正内化于心,仍需要不断探索。

第三,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缺乏转化力。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在校园,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革命文化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大学生与革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的路径构建,那么在课堂之外,加之大学生较为活跃和敏感的群体特征,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在效果上缺乏转化力。

三、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现

文化自信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与当前的时代特质、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接地气,成为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新课题。

第一,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自信与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自信”,***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且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将一种文化的内涵渗透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于一个人来说还可以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追求等方方面面。所以,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提升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上下功夫,既要注重将革命文化的内涵内化于心,又要注重将革命文化的要求外化于行,只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才能积极主动、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更加自信的按照革命文化的要求去做去践行。

第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丰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形式。第一课堂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教育,主要包括四门核心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中包含了诸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等内容,也具体提到了夏明翰、方志敏、张思德等具有革命气质的典型人物。为了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通过通识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利用课程思政,更多地将革命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拓展相关的教育内容。对于模范人物、典型事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同时,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更加广泛地拓展载体和平台,使大学生变革命事迹的“参观者”为“参与者”,变红色故事的“倾听者”为“讲述者”,变革命文化的“学习者”为“传播者”,让大学生主动融入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环境载体之中。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要注重理论学习与讲好故事的结合,使革命文化入脑、人心。

第三,自组织与新媒体运用相结合,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宣传。在革命文化的教育中一定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社团、学生组织众多,同龄人聚在一起能够形成朋辈教育效应,有利于革命文化的快速传播和深度学习。作为青年群体,大学生又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网络、利用新媒体最为频繁的群体之一。这种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对于革命文化教育是一种机遇,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精细化设计、教育实施的精准推送、教育效果的即时反馈。高校要对学生自组织进行明确定位,确定革命文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同时探索与内容相匹配的新媒体形式,保证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