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陈程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理念以及价值追求的转变,人们不单单只一味地关注于自身,也开始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公益也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公益企业创业这一新型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市场以及社会中有了它的一隅之地,并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深入剖析公益企业创业面临的现状,问题,探究其存在的可行性,合理性,并为其长久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关键词】公益企业创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公益企业创业是指企业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社会价值。它要求企业和传统的公司一样经营,但又对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生存就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在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市场与社会环境之中,这些公益企业如何发展,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了一道难题。
一、公益企业创业现状
在中国,公益创业事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面对社会的需求,公众的需求,从事着公益事业。其中企业公益创业可以说在这公益事业中成为了主导力量。公益企业,以其独特性,在公益事业中发挥着它难以被人忽视的作用。但因为公益创业这一新事物,也是近些年来才传入我国,因此我国企业家们对其运营机制,管理模式等仍然欠缺认识,这些都为企业从事公益创业活动设置了障碍,使他们无法真正地去履行他们的社会使命,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二、公益企业创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益企业创业管理绝非一件易事。在我国,公益企业管理的体系机制仍未成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2009年12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发布的“企业公益指数”首期研究成果显示,20.7%的企业在进行公益慈善事业中会遇到公益指向不明确的问题,不到七成的企业能做到每个公益慈善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体现了公益企业虽有一颗服务于社会之心,但依旧欠缺对项目的详细计划与思考。明确的目标指向,对项目进行正确的认定,对于项目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企业项目的开展与进行指明方向,也有利于我们对项目后期的评价。
(2)内部管理缺乏制度化,程序化。公益活动的开展,它并不能只靠一个临时性的想法,便可轻率应付性地完事。它应是具有计划性的,战略性的,并且也要求企业内部存在相应的管理部门,相关的程序制度以及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企业公益项目的实施。而不少企业内部公益管理部门不健全,并且缺乏相关的制度体系,这些都使得其在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上缺乏规范,没有明确的程序和模式来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
(3)企业公众形象要求。企业的公益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但其开展对于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基础,能够赢取公众的信任,促使公众积极参与活动中。然而公益慈善事业的负面事件屡见不鲜,借慈善之明行骗,谋取不当之利的行为挫伤了人们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热情,打击了他们的仁爱之心,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公益企业产生了质疑。不少人开始表示宁可自己亲手将钱交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也不愿再通过这些所谓的公益企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不信任对于公益企业的发展而言也是一大打击。
(4)企业缺乏系统性运作。一般来说,从企业公益活动的计划到开展到结束,最后将财物交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部分企业通过自身举办的商业活动筹到资金之后,一味将其全权交予合作的NGO,让他们进行之后的流程,自己则不管不顾,这种做法使得企业无法真实具体了解筹集的资金的基本运用情况,以及效果。可以说企业在这方面的参与深度不够。企业应全程参与其中,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确保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确保企业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实现。
三、对策
公益慈善事业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它要求企业将公益组织化,系统化,建立完善的公益机制,探索属于自己的公益道路。
(1)制定长远的公益计划。公益慈善项目有许多种,然而企业并不是要致力于每一个项目。有些企业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同样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效果,反而有时还让人感觉是在作秀一般。每一个企业从事的方面不同,这就使得企业需要去自行设计和确定企业所要从事,所要开展的项目,对自身进行定位,认真挑选公益项目,制定长远的公益计划,并认真地执行,实现公益活动的效能最大化。
(2)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运行机制。确实政府监管以及社会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有一个监督管理的作用。但是公益企业的健康运行最终依赖的依旧是其自身,只有自身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公益项目的成功实施。首先可以通过在公司章程中添加相关内容,来弥补法律在公益企业方面存在的漏洞。其次,企业也应该将其公益项目运行情况,以及财务情况适当公开,便于公民进行查询,监督企业的运营,监督项目的开展。在这个方面,Kickstarter可以说是许多公益企业学习的典范。它每年都会向公众汇报企业在社会和环境责任上的表现,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高度透明的位置上,在做决策和报告时也会把公众利益,社会影响考虑进来。这都是公益企业可以去借鉴的。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对企业的服务,活动效果,帮扶情况等进行相应系统评价,并收集参与人员,社会公众对其的反馈,这都更易于企业发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3)企业形象建设以及获取公众信任。形象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长期工程。在除了将企业的项目情况向公众公布,鼓励公众对企业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逐渐增加公众对企业的信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还以为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领导和员工形象,举办参加公益活动,以及借助网络进行推广,从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在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口碑,全面提升企业的形象。须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企业在进行形象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约束自身行为,万不可使得往昔的努力付之东流。
诚然公益企业创业在逐渐地发展壮大,不断地在社会中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但是它的自身建设依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唯有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完善内部机制,才能找到一条属于企业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从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