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4-25

李俊

【摘要】肢体语言又叫身体语言,是由人的身体运动引起的,是通过一个人的仪表、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及各种身体动作等来表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列。它是一个信息发射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有声语言如果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起到更好的传情达意的效果。体育是研究人体运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而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简便、含义丰富的肢体语言传递知识、指令、评价、反馈等信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  沟通   作用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交往沟通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进行。美国语言家对语言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谈话时大约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是靠非语言来表达。如果信息的传递,交往和沟通仅限于语言,那么,人们复杂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就不可能得到充实的交流和理解,一个成功的演讲家,除了他的语言能力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外,更主要地是他的非语言行为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他的每一个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表达出了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和沟通之间的重要地位。既然人际交往之间如此,那么教学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非言语信息表示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功能有:

(1)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知理解。在教学中的某特定条件下,教师仅靠语言和示范等手段输出信息,而不借助一定的非语言行为,就可能表达不清动作技术的结构,不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例如教师为突出某技术动作的特性时,可把重点环节的示范静止稍长一些时间,以利于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动作表现。对难于做静止示范的技术难点,关键之处,教师可用手势来指点动作的用力方向,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幅度与速率,用手比划高、长度等,使学生对动作技术建立时间、空间的概念,加快对动作技术的领会,教师的讲解、示范联系神态、身姿等非语言行为,有助于学生正确感知并深刻领会其真实含义。

(2)有利于沟通思想,促进情感信息交流。体育老师对学生存在着易感染性,教师的多种情感通过一定的场合和定型式流露出来,给学生的学习,锻炼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老师的一举一动,面部神情等非语言行为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信息,都能为学生敏感的接受。同时,感到老师对自己是信任鞭策,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3)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用非语言行为来维持课堂纪律,某些时候比语言行为效果好得多。例如:教师讲解或学生集体做练习时,发现一位学生精力分散做小动作,如果老师停頓一下,眼光接触时,努努嘴,皱皱眉等以暗示提醒注意,学生示意,马上改正过来,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教学井然有序,顺利进行,远比直呼其名大声呵斥效果好得多。

此外,非语言行为还能输出一种试探信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范围掌握的程度。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可见教师的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大凡有建树的教师十分重视身体语言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他们认为:整洁,优雅的仪表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姿态,对于体育老师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文明修养的外在表现,而且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二、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肢体语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递的:

(一)仪表、姿态

体育教师的仪表、姿态是向学生表达有意义信号的符号系统,由于教师的仪表姿态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先得到的信息,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往往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心里基调,进而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本人的态度及相关认知,甚至决定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心里状态。比如,教师的面孔形象可以表现严厉的,仁慈的;衣着可以是整洁的,随便的;举止可以是文雅的,粗野的等。这些外部形态不同,学生反响也不同。

(二)面部表情

教师的仪表是止性的非语言行为,其表情则是交际面部的动力表现,美国的伯德惠斯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表情做出约250000种不同表现。为此,教师的面孔是学生视线最易集中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师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面部肌肉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表示自己的快乐,高兴惊奇,苦恼,生气,不满,讨厌等,对学生心理状态也会产生很大的反响。

(三)手势

体育老师的手势具在体育教学中有独特的功效,不仅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强调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而且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与说服力。牵制学生的注意。例如:聋哑人就主要靠手势来表达整个意思。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手势具有独特的功能。

(四)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表达有赞美,反对,劝勉,制止,命令等意向。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使自己的眼神与学生的身体语言进行畅快的“对语”。例如: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可通过一种暗示性的眼神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做得对的方面,教师投以赞美的眼光,学生会感到高兴,自豪等。体育教学中,教师总使自己的眼光与每个学生的眼光交替“对流”,把握信息反馈,以控制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求知状态下去接受各种信息,达到体育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肢体语言通过的途径不仅指这些,只要认真注意巧妙利用和把握它,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另外,身体语言不只单方面,它是一种综合的整体反映,在它和语言,示范的良好结合,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体育教师运用非语言行为于体育的教学课堂组织管理,其效果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具体需要,符合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自我意识原则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于最广泛、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能对学生产生某种倾向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以自己整个人格,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善意尊重原则

体育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主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态度,情感的符号系统。情感交流,主要是“爱”的力量。因此,运用非语言行为要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学生个性,从热爱,关心,信任方面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并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需要,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

(三)师生共意原则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沟通,只有在教师与学生掌握统一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俗的语言表达这一原则“大家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自然,体育教师可以形成独特的方式和风格,但是遵循上述原则,要在不违背上述要求范围内。

(四)最佳搭配原则

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大部分行为却沒有独立的含义。只有各种非语言动作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和语言讲解,动作示范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表达主体的思想。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非语言行为必须合理搭配,最佳组合。

(五)语意适度原则

体育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主要起辅助性、服务性,成功地达到效果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运用,在程度上必须有所控制,要求注意适当、适度。如防止同一时间内运用次数过多、过杂、过长、过繁。因此,所有这些程度控制或把握分寸,对师生之间知识信息沟通达到最好的效果为度。

非语言行为主要给学生心理上施加影响,而每个学生心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教师既注意学生整体状况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别。“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只有采取不同的各自相应的非语言手段,才能达到整个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万云类.学校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体育院校教材.体育统计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体育院校教材.运动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