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朝晖
举世瞩目的里约奥运会拉开帷幕,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被各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激烈赛事所吸引,中国体育健儿的表现亦将成为茶余饭后热烈讨论的话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与中国体育的盛世辉煌,从那时起,中国也发生了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深刻转变。当我们再度聚焦奥运,聚焦中国体育的时候,蓦然发现,中国体育的各个领域,已然与八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体育管理体制:开始“变身”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以51块金牌的历史性成就登上巅峰,印证了“奥运争光计划”的成功。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以金牌数量为导向的价值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进中国体育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激发民族豪情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2008年之后,对国内体育体制的质疑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渐强。
当中国代表团在奥运奖牌榜上排名迅速攀升、在亚运奖牌榜上一骑绝尘的同时,旧有体制的积弊也逐渐暴露:竞技体育金牌含金量不足,影响力大的基础大项和职业项目积弱不振;腐败乱象层出不穷;国民健身需求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结构失衡……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现状的错位。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在中国体育转型启航的过程中,要真正发挥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无可取代的独特功能,就必须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深入肌理的改革。体育主管部门集行政、事业、社团、企业职能于一身,造成政社不分、管办一体、权责不清,是现行管理体制的症结。经过多年酝酿,旨在祛除病根的改革行动在十二五末期启动。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体育协会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等文件和举措已经开始激发中国体育被禁锢的社会动能和市场潜力。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成为打破体育行政机构对赛事资源的垄断的头炮,激发社会热情和市场活力的效果立竿见影。以马拉松为例, 2011年马拉松全国性赛事为22场,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56场。
关注度和影响力最大的足球再次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足球曾是中国率先启动职业化进程的运动项目,但23年来的改革未触及核心管理体制机制。去年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明确要求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适时撤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从而实现足协对足球的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真正按足球发展规律办事,同时通过政社分离、管办分开避免官商一体滋生腐败。这一体制改革既是为兑现《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扫清障碍,更着眼于为整个体育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经验。
有关专家认为,在顶层设计上针对不同领域合理设定“管”和“办”的界限和权责,将是体育界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才能跳出单一金牌战略等思维束缚,切实转变职能,使得项目运动协会起到服务体育、服务社会的目的。
中国体育界的反腐行动也在为体育机制的改革铺路。
2009年10月开始,在中国足坛刮起了一股反腐扫黑的风暴,多位时任足协、中超公司等主要领导先后被刑拘,其中包括谢亚龙、南勇和杨一民。另有多名足球圈内人士涉案,包括俱乐部管理层及球员以及金哨陆俊在内的裁判员。
十八大后,体育领域更是成为反腐的“暴风眼”。2014年11月,前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花游部部长俞丽被带走调查,被媒体视为体育界反腐的开始信号。去年6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成为十八大后,国家体育总局首个“落马”的部级官员。随后,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利红,南京体育学院院长、游泳金牌教练张雄,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潘志琛等体育官员也纷纷“落马”。
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这种改革将持续深化下去。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所言,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监管有力、市场配置资源合理、社会体育组织蓬勃发展的现代体育制度和高效科学的体育管理运行机制”。
“金牌观”:发生转变
曾几何时,举国上下,对奥运金牌有着狂热的期待。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几乎成为民族英雄的化身,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令人咋舌的“封赏”层出不穷,而未能夺金的运动员则只能默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败的痛苦。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从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登上金牌的顶峰之后,国人对待奥运金牌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变得更加平和与理性,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奥运赛事和运动本身的魅力,也不再唯金牌论英雄。在很多人眼里,金牌运动员是明星,但已经从民族英雄转变为平民偶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带着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的视角去看待体育比赛,而是真正为体育比赛的精彩和体育运动的魅力所折服。人们开始用一个体育强国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体育,去面对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会。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刘翔“一飞冲天”成为超级明星,成了中国体育的标志性人物。而当他在随后两届奥运均无功而返之后,虽然不乏对其口诛笔伐之人,但更多的人表示了对刘翔的理解与惋惜之情。回想1988年李宁在汉城奥运会比赛中掉下器械,回国后饱受责骂,三破世界纪录的跳高王子朱建华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仅获铜牌,回国后受到“非同寻常”的待遇,刘翔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
确实,从1984年大规模组团参加奥运会至今,中国有太多足以彰显国家力量的符号,举办奥运会本身就是一种实力,无需再靠一名运动员去证明什么。今天中国人的眼界、胸怀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民众的大气、宽容、豁达的心态前所未有。从无法接受到渐渐宽容,一方面源自体育运动的发展为国人树立的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另一方面,更源自改革开放让国人的心态更加成熟宽容。
同样,在对待“海外军团”时,国人也用更宽容的目光去看待。
雅典奥运会前夕,“郎平加盟美国女排”的消息牵动了人们的心。四年后,当郎平率领美国女排与陈忠和指导的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上演“和平大战”时,她经历的不是千夫所指,而是国人一如既往的热情和鼓励。当昔日“女剑客”栾菊杰代表加拿大击剑队在北京奥运赛场上打出“祖国好”的标语时,这个经典时刻被永久定格。正如一位著名媒体人所言,海归情结的诞生,正是源于民族的自信。
从北京奥运到今天的里约奥运,中国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发展很快,这种新的态势让大众在面对奥运会的时候心态有相应的变化。当中国人越来越自信。中国体育也越来越从容。我们不再沉迷奥运金牌的数字,因为我们开始明白,奥运金牌远远涵盖不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内容。为超越自我而付出的艰辛,为公平竞争而坚守的底线,为和平友谊而推进的交流,是除金牌之外更值得珍惜和推崇的奥运元素。
“中国体育代表团对运动员的期待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比赛结果,重要的是做好过程,希望他们在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聚会上实现完美的竞争,也收获人生中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说。
全民体育:走向台前
北京奥运会上,51块金牌的骄人战绩,是奥林匹克对中国体育力量的奖赏与证明,也为全国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中国体育正在从竞技的尖端向提高人民素质的大众健身方向转移,实现理性的回归。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自2009年起,中国将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凸显了中国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体育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标志着中国的全民健身更加受到重视。八年来,中国各地围绕全民健身开展的活动层出不穷,体育正在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当生活中。
曾经广播体操一统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人们把健康文明、百花齐放的体育活动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长走、慢跑、游泳、登山、骑自行车、跳绳、踢毽、健美操、街舞、舍宾、跆拳道、拉丁舞、芭蕾、呼啦圈、轮滑、蹦极、攀岩、漂流……人们的健身方式越来越丰富精彩。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时期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从而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每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同步,协同推进。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比2007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超过《计划》中32%的预定目标;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9.6%,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至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至少达到1.57平方米,也超过了1.5平方米的预定目标。今年6月,国务院又引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健康中国”的建设将加快推进,体育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志丹说,“今天的受众不仅仅关注体育,也会参与体育,中国体育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是奥运会这样唯一的衡量指标,我们期待更多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
体育,体现的就是健康和快乐。当人人都乐于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时候,中国必将成功完成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战略转折。
体育产业:驶上“快车道”
在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的效应带动下,中国体育产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态势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变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引导、部门合作联动、机构社团参与、社会资本踊跃响应的局面。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目前国内已成立超过20只体育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累计超过400亿元。随着巨额产业基金蓄势待发,相关的体育产业投资并购也不断涌现。目前,除了BAT、万达、苏宁、乐视等企业在体育产业领域展开积极布局外,红杉资本、如深创投、创新工场、IDG、达晨创投等创投机构也频频出手。
多数市场分析认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各路资本纷纷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原因。《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市场预测,随着各类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政策落地,未来十年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产业链将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有望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分享不断出现的产业机遇。
高志丹就此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作用。 “我们未来有很多的目标,比如在办冬奥会的过程中一些国产的体育设施、设备、品牌都会呈现出来,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期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登上金牌的顶峰之后,国人对待奥运金牌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变得更加平和与理性,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奥运赛事和运动本身的魅力,也不再唯金牌论英雄。
中国体育正在从竞技的尖端向提高人民素质的大众健身方向转移,实现理性的回归。未来十年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产业链将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有望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分享不断出现的产业机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