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李妹洁
【摘要】构建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是当今最主流的两种知识观,本文将阐述两种知识观的主要内容,从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科学观三个方面论述其的对立以及超越,并探讨两种知识观的教学原则及其对于当代教学的影响。两种知识观各自有其优点与不足,通过的视域融合,它们将对推进教育领域的变革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构建主义 客观主义 知识观 教学
知识观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目前,知识观可以分为客观主义知识观(现代主义知识观)和构建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两大流派。客观主义知识观是我国当前的主流知识观点,而构建主义知识观作为后发的流派,相对于客观主义知识观既有对立,也有超越。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只有正确地把握知识的形态,才能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推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一、构建主义知识观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分歧
“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名称来自于美国哲学家和作家艾茵·兰德所提出的一项哲学原则:人类知识和价值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思想凭空创造的,而是取决于实在的本质、只不过是被人的思想所发现。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它基于现实主义(realism)和实证主义(essentialisnt),認为这个世界同价值负载的主观意义和主观解释世界是截然分隔的;第二,普遍性,也可以称之为普适主义(universalism),强调知识具有永恒、不变的特征;第三,价值中立,即主体(人)的主观意识观念、价值偏见和感情都是存在于研究过程以外,不能也不应该对研究结果产生任何影响。
随着客观主义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该理论机械性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诸多间题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他们开始反思并尝试提出了新的理论,即构建主义。20世纪50到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认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构建主义,他认为“人类精神的研究要防止简单化”,人类一方面通过行动来适应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或者故事来理解或者解释这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的行为)。①从这一个角度来说,知识和科学都产生于人的感知和主体思维。因此,构建主义知识观与客观主义知识观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认知对象层面
从知识与认知对象的关系来看,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真理、命题、公式,是与主观意识所剥离而存在的客观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皆准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把知识视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并且具有封闭的、稳定的特征的意义系统。因此,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结论同样具有自然科学知识那样的“超时空”的性质。
但是构建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所谓知识都是人所构建出来的。在构建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课本知识只是对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而并非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而只不过是一种解释、假设和假说,它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和升华。因此虽然不能否认某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包含着真理,但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二)认知主体层面
客观主义知识观体现出经验主义的色彩,它认为知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并不依赖人脑的机能而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有当知识完全迁移到人的大脑内部,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在认知和检验真理的过程中推崇经验主义,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认识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探索“真理”的时候必须拒绝认知主体所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感情的参与,这样才能最正式的还原和了解知识本身。
然而,构建主义知识观反对本质主义,体现出相对主义的色彩。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与我们而存在的,本质是人们构建出来的,特别是在心理研究方面,心理现象本身就是社会构建的产物。该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背景而存在的,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性别以及个人经验的差异,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就会有所不同,换言之,知识离开了知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关系就不复存在。
(三)科学观层面
在科学观上,客观主义知识观表现为科学主义,强调经验实证方法,认为这才是研究唯一正确的方法,其他方法都不能保证真理的获得。这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体现为操作主义,该观点认为凡是符合操作原则、能用操作进行测量的概念就是科学的概念,否则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从研究对象上,客观主义知识观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研究的方法上则是采用条件反射等实验方法。从研究主体上来说,认为科学家工作是寻找证据解决分歧,并且一定要保持价值中立。最后,研究过程一般包括收集相关数据、进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解释数据等步骤。
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科学也是一种社会构建,并以此试图推翻客观主义的根基。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主义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将科学主义引入社会科学在当今现今学术界认为是臆造出来的概念,科学本不应该有“主义”。但社会构建主义在矫正科学主义时却常常矫枉过正,从反对科学主义变成了反对科学。试想如果遵循构建主义知识观所认为的科学也是构建的观点,那么自实验心理学建立以来的所有科学成果都会变成伪科学。
二、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构建主义知识观对教学的影响
(一)客观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教学设计
1.确定性的教学内容
在客观主义的知识观看来,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真实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对他们所感知的世界进行自己的理解。学生认知的对象主要是前任无数次实践总结的认知成果,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该从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因此教材成为教学内容的基准,教师应该注重备课,以确保教授知识的确定的。当然,客观主义的观点也承认,人们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世界也许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终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真理或知识是同一的。
2.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教学模式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较为固定的普通模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是知识权威,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记忆和应用书本中固有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处理初学者学习环境的能力较强;第二,提供了一个普通的语言模式,并按部就班地按照这些模式进行学习①。当前体现出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和卢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单向式信息传递教学手段等就体现出固定教学模式的特征。
3.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引导下的传统教授方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来评价的,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预先设定目标,然后将教学的结果与预设的目标进行对照。这种评价过程只能评价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而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预测目标以外的潜在的学习结果。当前,我国小学至初高中阶段主要都是采用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来人才的评价和筛选,在这样单一的测评体制下产生了大量应试能力强而实际应用能力弱的人群。
(二)构建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教学设计
1.动态和交叉的学科知识
构建主义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书本知识的客观性和绝对真理性的,认为教学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发展特征。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现实绝对正确的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是人类所构建出来的,会随着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学生由于之先前经验、认知结构,以及客体和实践的信念等相互整合作用的不同,所内在化的知识体系也会有所不同,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因此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应该理性地看待书本知识,而不是将其看作圣经,进行机械化地记忆,而是应该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在化。
同时,构建主义知识观也倡导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建设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不仅局限于相近的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内的学科的合并和重组,当前学术界一些专家也在研究如何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实现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这种思潮也反映在现今我国高中文理分科以及国内外众多大学的学科建设方法之中,比如现在很多大学都致力于克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碎片化”的弊病,突破专业之间森严的壁垒,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群与交叉新兴学科,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2.多元互动的情境教学法
构建主义知识观的强调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互动并且不断内在化得过程。首先,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来看,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中心,而应该是学生的辅导者、合作者和监控者。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注重沟通理解而非灌输和提供。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对于整个教学大局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和方法不当时,及时给予辅导和调控。虽然相对于客观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功能貌似被弱化,但是实际上教师却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促进沟通交流等。
其次,从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發展的教学方法。②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问的合作,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且应该加入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是个朗诵、旅游观光等以真实世界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的目的。
3 情感、过程、结果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客观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模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已经显露出了诸多弊病,现今的教学改革就试图以构建主义知识观的模式来重建教学评价。在我国的《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评价不能仅仅限于对于结果的评价,而是应该对于情感、过程、结果等的多重评价。但是设计一个合理的、能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两种知识观融合发展的新趋向
长期以来,客观主义知识观在教育教学领域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近年来构建主义对于客观主义的检讨,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构建主义知识观已经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之一。知识是复杂的,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更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于不同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的情景下对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③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构建主义知识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的面貌,并对促进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两种知识观都各自具有其优点与局限,偏信一家之言都必将导致极端,我们应该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看待两种观点。实现两种知识观的域融合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教育领域的变革与超越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构建主义知识的进行有机的组合,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在高级的阶段实现互动和知识的自我构建。在研究领域也是一样,应该通过视域融合、释义学循环、对话等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促进对于客观主义和构建主义内涵的理解和发展,最终为提出一种更加合理方法对教与学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生,李筱雨.百年回望:布鲁纳对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评价——《赞颂分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4(10):12.
[2]唐松林.构建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6):21.
[3]邹鹏.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浅析数学的清境教学[J].西部新月刊,2010(8):210.
[4]张广兵.教学设计范式重构: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