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范飞飞
【摘要】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其医德素养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必须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其个性发展规律,着重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医德教育方法,进而探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对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开展医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提出充实课堂教学、改变育人形式、创新育人平台、改革素质评价机制,以提升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培养具备有合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 医德教育 价值观
医德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学习医德理论方法和规范的教育。近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严重的医德滑坡现象,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冲突加剧,医德医风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社会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也给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确定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价值观念创新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它一方面源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源于每代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强调。我们不能把理想化的价值观或某一特定阶段或超阶段的价值观强加于大学生,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现阶段的价值取向,提出既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时代发展,又能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价值观念。那种脱离实际,一味拔高,维持假性同一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当然也要克服当前放任自流的倾向。
2.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大学生中“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知识丰富、依赖网络等等。不愿被传统所束缚,特立独行,个性更加张扬,早熟且叛逆,自我为中心,崇尚平等和自由,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受约束,不惧权威,不顾他人感受,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观更为务实和自我,由于专业的特点,当代医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改善和重建,否则后果堪忧。
2.1社会大环境影响,追求职业发展与功利性择业。种种原因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频发。这种负面的医疗环境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致使他们追求职业的发展必须是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适合自己的工作。
2.2知行不一。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总和。大部分医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认知,认为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等种种违背医德的行为应该坚决反对和抵制。然而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其医德意志不坚定,往往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品质,对不良医疗行为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能做到医德认知与医德行为相统一。
2.3缺乏同情、仁爱之心,医德情感弱。医学生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毋容置疑,能肩负医护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但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心病人疾苦、视病人如亲人的少之又少,事实上是对病人采取一种冷淡漠化的表现。
3.社会环境
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和大数据的到来医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各种不良的观念冲击着思想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医学生,严重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3.1医疗环境。市场经济带来的繁盛时期,金钱诱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价值观发生转变,收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药等医德滑坡现象已不是个例,更有甚者是全程覆没,国家的医疗改革一轮有一轮的进行,但是吃拿卡要的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需要怎么执行还得标本兼治。
4.如何加強医学生医德教育
4.1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医德教育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医德教育过程缺乏平等意识,这就使得当代医学生不认同甚至排斥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思想,致使医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想要充分的学习和运用医德教育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创新医德教育方法。我国传统医德教育以书本知识讲解为主,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应采用多元化的医德教育方式,医德教育不局限于德育课、伦理课中,而是贯穿于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教育。
4.3医德教育要有载体。网络是其获取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应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校园网、公众号、直播间、微信、微薄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交流和宣传,溶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医德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医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联系
5.1主体性原则。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过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外在的德育内容内化为教师的责任,并以此去影响和引导大学生,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主体性原则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自觉的道德主体。
5.2层次性原则。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前提是需要。不同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多层次。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根据其思想认识水平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不能象传统教育那样,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忽视主体的差异性,剥夺主体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价值目标的权力。对那些立志为医德和医术并举的学生我们应该着重培养。
5.3医学生医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以其他课程教育为支脉,把直接教育、间接教育结合起来;让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是一种导向,而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价值观教育要想具有实效性,就必须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与社会生活接轨。环境对人的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医德教育离不开环境的依托,良好的内外环境都会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医德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改善医德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与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2OO8,6(2):20-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