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李伟庆
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国际经济运作或国际商业服务过程的、以学习领域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以抽象化、概括化的主体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知识、内容,结合国际经济运作、国际商业服务或管理决策的实际,以及师生的科研方向,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可包括若干主题任务,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整个国际经济运作、国际商业服务或管理决策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
一、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国际经贸类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1.顺应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趋势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随着国家对创新教育的积极倡导和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焦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构建独具特色的国际经贸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推进国际经贸类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课程项目化教学融入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基本思想,并将师生的科研成果结合到课程项目的设计中,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国际经贸类”专业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专业发展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其他专业或同类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3.促进国际经贸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迫切需要。课程项目化教学涉及多个知识点甚至是跨学科的,项目任务完成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多方面知识、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依据所要解决的项目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的深度及广度,自我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全面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互动互助,讨论与交流,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与协调合作能力。
二、国际经贸类专业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际经贸类专业普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义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知识体系而非能力体系和职业体系,既与能力目标相疏离,也与工作过程相割裂,存在学科导向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所固有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缺陷,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亟待加以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問题:
一是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个性特征:学生缺乏参与教学进程的机会,其学习模式和进程完全受教师的引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弱点是偏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却忽略对学生专业的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二是忽视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国际经贸类专业的各科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将讲授重点放在一门课上,并不注重与之相关的学科,更没有试图将这些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呈现给学生,无法使学生形成明晰的知识结构:三是团队协作教育不足。学生多是以个体为学习主体,虽然这种模式会锻炼个人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只是学生作为个体思考问题,限制了学生沟通、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的提高。四是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教与学”,没有及时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固化到教学内容中,忽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国际经贸类专业应用的模式分析
针对目前高校国际经贸类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我校国际经贸类专业建设的实践,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构建一个符合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认知特征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学生作为学习进程中的主体角色,教师转换为课堂上知识探究行为的引导者,着力推动以下几项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由过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转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专业核心能力。
2.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流向跨国企业、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机关。国际经贸类专业本科教育主要是为跨国企业、地方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未来职业岗位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具备怎样的能力,答案在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通过对这些单位工作任务的详细解析,将众多知识、技能、态度整合为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库。项目库是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基石,包括以单门课程为主的课程内项目和涉及多门课程、多门学科的专业内综合项目。项目来源主要由企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等就业单位给出真实的任务,或由学校教师根据企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实际任务的需要设计项目。每个项目体现一个主题,针对一个或一组核心能力。项目成果必须符合企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等学生就业单位要求且能应用于工作领域。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项目中的合理分解,慎重考虑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确保项目难易适当。在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施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4.构建项目基础课程群。围绕课程内项目和专业内综合项目设计课程体系,采用线性设计和轴心设计两种模式。线形设计是能力被分解在一个项目中,要求通过一个具体项目完成该项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适用于以单门课程为主的课程内项目;轴心设计是能力被分解在若干项目中,通过递进式的培养,分层次地实现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适用于涉及多门课程的专业内综合项目。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计三类课程组成项目基础课程群:项目相关课程或讲座、核心课程、非核心课程。这三类课程都与项目有关系,第一类课程是完成该项目必备的工具、手段、方法等内容;第二、三类课程主要是专业和专业基础性课程,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
5.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①项目启动阶段。该阶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认知项目,明确实施项目的目的、要求、考核标准: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角色;指导学生完成开篇报告;②项目计划阶段。该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具体任务分解、制订实施方案、最终形成行动计划书的过程:③项目实施阶段。该阶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企业走访调查、解决具体问题、实施各种任务,最终完成项目成果(任务);④项目成果汇报阶段。学生按小组以课堂宣讲或情境模拟的方式,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汇报和展示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⑤项目评价阶段。在学生汇报成果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并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汇报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
6.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打破了课程、学科之间的界线,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都不适合,需要围绕项目编制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教材或讲义。同时制定针对课程项目化教学理念的考核方式。按照课程项目化教学理念,在考核中应该适当降低闭卷考试所占的比例,增加对于学生小组的团队学习和项目实现情况的考量。如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项目实践和期末考试三个方面,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以及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的情况,占20%;项目实践包括团队合作成绩、个人能力表现和最后答辩,占40%;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占4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