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欧阳登科
【摘要】本文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随原单位共同体解构向过渡社区的过程中出现的社区公共精神缺乏的集中现象,并以湖南某过渡社区为例分析了各种公共精神缺乏的现象,倡导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加强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为促进的城市现代化提质服务。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 治理 社区公共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城市社区建设和公共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及认可。
一、社区与社区公共精神
1、社区,是人类生活文明的实体,是组成城市的一个基本细胞,也是社会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承载地,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社会与社区》中第一次阐述了社区概念,认为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相似文化特征的地域社会共同体,组成社区的各个要素:人、区域、环境、经济、文化等,优良的社区对居民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
2、社区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人类公共生活领域之中.在特定的社会架构和文化土壤中。是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从道德上而言.要求的个体自身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表现问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超越个人狭隘界限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对公共事务关心和积极参与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态度。
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单位共同体向过渡社区转换带来的新問题。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兴社区和的原单位解拆的过渡社区,其建设步伐是参差不齐。特别在过渡社区,因为新进居民要逐渐适应原由的惯性机制,但由于差异性和结构异质性等多种因素,容易造成难以融于原由的共同体。而导致新进成员的公共精神缺乏现状.这与城市建设现代化目标是极其不相称、极不协调和的。影响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步伐。所以加强对此类社区建设。重点是加强社区公共精神建设,带动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意识、公共公益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的和谐,将社区建设也逐渐从生活共同体提升到精神共同体层面。对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现代化社区很有必要。
四、社区公共精神缺乏现象分析
特别是由原主体管理单位被拆解的过渡社区,不同异质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个人与社会关系网络发变化。因为个体差异降低了邻里关系情感认同,增加心理上误会和矛盾,其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共同体建设。加之社区行政化倾向导致居委会工作模式成就、工作方法简单,社区居民被动性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视,存在公共意识和对社区公共活动参与不足等缺限,存在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这具体有以下几种现
首先,社区责任意识淡化,居民主人翁参与意识缺乏,存在对社区公共精神的认同危机。影响其公共精神培育。根据笔者对所在城市的由原单位搬迁后被拆解某小区居民的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其结果分析发现:住房有40%是外来购房业主,占15%是因留恋旧记忆而不愿搬迁的退休老人原住户.30%是附近高校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外来租户;15%是空置房。这样的过渡居民小区因单位搬迁遗留下的缺失公共服务的物业,也没有建立处理小区事务的业主委员会,靠原来租房户的退休人员不定期义务志愿服务小区的有关全局的大事务,如更换天然气管道和新换自来水管等通知和协助工作。因为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小区脏乱现象出现。外来人只有进出小区,楼道小贴满“牛皮癣”,既不美观同时存在安全隐患。乱停乱放等不和谐的乱象处处可见。加强社区公民公共意识,提升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构建新的小区专门的管理机构十分必要。
其次,居民安全感和安全意识缺乏,邻里信任不足,缺少对社区价值的认同感。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因为结构的差异大,工作的情况不同,40%居民表示因为担心打扰与被打扰,不与邻里往来,门对门也彼此陌生、没有交往,甚至见面也不打招呼。新购房业主主人翁意识意识和责任不足,欠缺公共环境维护的主动性;租户也事不关己,对公共卫生漠不关心,更谈不上爱护和维持居住环境的公共情怀。社区认同情感淡薄,邻里间缺乏相互帮扶关照,加之复杂成员的租房客职业和生活习惯差异性大,更增加了相互交流和沟通难度。
邻里难融性也困扰小区共公共精神建设。引发了对小区共同体的认同危机,从而降低了小区的品质。也更降低了居民对公共小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维护积极性;居民因为缺少沟通、了解和交往,存在邻里信任危机;当然更加难以培育出关心社区共同体的公共精神。
再次,居民对社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不足,导致小区多数居民缺位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或者是不情不愿地被动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缺乏对公共规范和公共原则积极维护。
归属感前提是居民对社区价值有认同,对社区中每一事务都关心。把社区建设当做家庭外围环境建设一部分,对社区拥有强烈的亲切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归属和爱的需要”放在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这一需要的满足.才能实现人的“自我”。没有归属感的人易懈怠于工作。缺乏责任和激情;常封闭自己,不愿意参与社交,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乏味调,兴趣爱好少。归属感缺乏导致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公共行为的意识欠缺,不利社区建设与谐稳健发展。
最后,社区文化建设不足也是影响公共精神培育的因素。
城市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作品,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文化杰作之一,而文化是城市和社区的灵魂。现代城市的治理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熏陶:欣欣向荣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城市和社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繁荣既能展示城市和社区的价值品位。也能体现居民淳朴、向善的良好的道德风尚;还能成为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的魅力纽带。
追求城市和社区的文化繁荣这是城市现代化宏大目标。而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的灵魂工程。只有以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来凝聚民心,塑造社区发展的新形象,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良好有序发展,提升社区公共精神的凝聚力,提高整体居民的素质是建设文明社区的必备基础性工作,城市发展各异质性居民生活一个社区内,需要构建社区图书室、文艺活动室等文化交流的公共平台,方便各阶层、各民族之间的在工作、服务、商业、交通和娱乐生活的及时对接,更利于以富带贫,规范行为;有利于居民文化交流,文化混合,有利于邻里互利互爱。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多,虽然基本建有社区办公室、警务室和医疗服务站,但是教育培训、图书室、艺术团、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及配套的器材设施建设很少在社区出现。
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社区公共精神。
首先,推动社区公共精神建设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突出优势,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心忧天下”影响着先贤经世致用的哲学,孕育着“敢为人先”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经历近百年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与历史巨变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创新城市基层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而“天下之本在家”勤俭持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从“穷则独善其身,扶富者达济天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为梯次,到清代“三世楷模”曾国藩的家书、家风、家训的影响;知书达礼、孝行天下、文明礼仪等多种形式的中华优良传统家风传承,也时刻提醒着公民代代传承,都融入到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对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公共精神培养,促进相爱融洽、民主和谐家风形成,提供给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崇尚文明健康的社风民俗。
第一,社区推广建立群众组织。按照尊重传统、顺应民意、崇尚节俭、弘扬新风的原则,推选一批德高望重、群众信服、热心公益的居民成立业主事务委员会。社区结合实际。鼓励群众创新方式和内容,提倡做公益、做慈善、做志愿服务,提倡培育优良家风、邻里守望相助,在全社区广泛开展表彰“五好家风”、“星级文明户”、“文明市民”、“文明楼”等建设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孝顺媳妇、最美少年、道德模范、节约先进个人、等等文明家庭的经验做法,让学先进、树榜样的良好风尚在全社区蔚然成风,推动形成绿色环保、有文化内涵的文明新风尚。
第二、发扬单元的模范示范作用,党风带动民风。社区强化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和业主委员会管理,深入到社区居民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社区联合物业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和文化表演的常规监管,做好重大节日点的安全保障的专项督查.搞好社区宣传,将可能发生的各类不良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避免低俗文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严防环境卫生污染事件的发生。
再次,强化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公共精神是公民个人精神的升华,是个体精神的公约数。一个国家公民公共精神同公民个人素养、社会整体理念以及国家的价值目标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出发。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既肯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公民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美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需要建立在个体对自身利益的正确理解,对公共空间的充分尊重,对他人存在、他人利益的自觉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可出见,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所作出的精炼的概括、其中所蕴含的许多深层的价值理念,与本文所提倡的公民公共精神的特性是内在契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将引领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公共精神研究是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巨变。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化.产生“信任、互惠、参与、秩序、责任”等公共精神成为人们交往中公共的主导客观需要。也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形成共认“自由、平等、权利、尊重、公理、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相契合;这些人类精神。
构建于社区公共精神中,培养小区居民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树立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养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品德,承担小区公共责任的义务,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关键词十分契合。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行动指南,也是小区公共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目标。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下过渡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也成为当下紧迫任务。
六、加强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城市治理和发展,不仅表现为现代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更高水准的清洁、畅通、绿色和靓丽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促进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度。显著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治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培育社区公共精神,通过社区建设有利于凝聚和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两政三级”社区管理的有效衔接与互动。对构建城市基层治理新型模式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对提升城市公民社会道德建设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具有现实践现实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