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孙明洁 刘莎莎
[摘要]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保护方言 普通话 建议
中华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很多的文化瑰宝,其中之一就是语言文化,中国的语言种类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普通话”的由来可最早追溯到清朝末年,1911年,满清王朝的最高教育机构——学部召开了中央教育会议,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并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审音标准以京音为主。至此,北京官话在政治上初步确立了汉语标准音的地位。我们要明白被当做普通话的北京官话实际上也是一种形式的方言。它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妥协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而我们谈到的方言实际上是指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方言虽不同于“国语”,但它对地域的发展和关系的粘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共有八十多种名族语言,三十余种文字,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数不清的地方方言和地方土语,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存在巨大差异,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在中国交通阻塞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存在全国性和大规模的区域性交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方言的影响虽然存在,却并不严重,但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迁徙流动,方言的不便、交流的障碍逐渐显露出来。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政策,推广普通话跻入基本国策一列,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名族语言,方言的使用人数不断减少,很多地区的方言已在慢慢消逝。方言的生存问题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新时代下方言所面对的生存与发展的窘境,我们将展开具体的调查研究。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将以安徽省为例具体展开,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网络版,纸质版两种形式)等方式了解普通话的推广现状及方言保留情况。
一,对安徽个别城区方言特点的研究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所以我们研究的包括蚌埠、淮南、安庆、合肥、芜湖、马鞍山的主流的方言基本涵盖了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是有着差别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安徽方言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发音特点:1.很多时候音标相似字母分不清,鼻音n与边音I混淆,如“牛奶”会说成“流奶”;h和f也很难区分清楚,黄、王不分,造成很大误会
2.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文字发音没发完全
3.声母韵母不分
4.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二,方言的发展现状
通过数百份的网上以及纸质版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1。方言的使用场所日渐萎缩,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发展现状另人担忧;首先大多数人对方言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清,可以说是相当陌生的,他们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已,使用方言和普通话都是为了沟通的目的,另一方面,社会也未给方言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方言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各中小学全面禁止使用方言,更有甚者,对使用方言的教师、学生采用“扣分制”;影视传媒行业应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除广东外的绝大部份地区停播了纯方言类节目(包括方言类配音节目);而平面媒体更是鲜有方言类读物。
2.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同化,很多方言都和普通话相差無几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城镇乡村的老人的方言和年轻人所说的同一种方言存在差异,年轻人说的方言更容易理解,偏向于普通话,老年人的方言有点听不明白;数据显示,方言发展到后来,只有其中的40%可以保留下来,将近60%都会被同化。
3.对方言所持的态度成一边倒,且年龄段差异明显
调查的将近150多人中,20%的年轻人认为应该保护方言,不应该抛弃方言,而多数的年轻人认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不应该过多保护方言,而应该让它自己发展,自生自灭;而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则认为应该保护方言,正因为普通话的发展趋势迅猛,保护方言这课风雨飘摇的树苗迫在眉睫,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由年轻人以及下一辈来传承。
三,对方言存留问题的建议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在三个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一般说安徽方言的比较多,随着年龄的降低,说方言的比例越来越少,青少年一般都说普通话,从发音到词汇与普通话已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声调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社会各阶层对推普的态度不一,大致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对方言采取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方言的流行将会导致地域间的隔离,产生文化心理上的区隔性,语言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隔膜;第二种,对方言持中立态度,认为方言的存留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它的存留和消失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第三种,对方言持支持的态度,尽管我们现在提倡普通话,但是方言还是十分重要的,它记载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站在不同角度,看待方言的发展
孤立地看待语言,它或许只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殊不知,每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是语言赋予的。但实质上,语言就是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基因中记载了很多生命的奥秘,说的话,长的样子都刻下了我们的历史。实验表明,如果你改变人们说话的方式,就会改变他们思考的方式。如果人们学会了另外一种语言,那么他们也会不经意地学会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法,学双语的孩子要比只会一种单一语言的孩子头脑更加发达,方言虽谈不上外语,但它同说外语的性质很像,辩证看待方言的问题,我们发现语言环境对人的塑造是巨大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方言影响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载体。尤其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方言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在这些领域没有了方言,艺术魅力将会黯然失色,甚至彻底消失。被列为我国唯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是通过苏州方言表现的,不保护苏州方言,也就说不上保护昆曲,同样的,越剧、沪剧以及粤地的粤剧、粤曲和闽南的歌仔戏、西北的秦腔、山东的吕剧,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方言才得以生存发展。如今,方言的衰落已导致这些口头艺术濒危,离开了方言,很多文化艺术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理应受到保护。
2.方言的发展:提灯传薪,代代相传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在找到平衡点的情况下可以和谐共存,80%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的最有效方法是父母的悉心传教。如今我们的社会没有为我们提供学习方言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校提出“进了学校门,到了北京城”、“讲普通话、做文明人”之类的错误口号,让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对方言形成了抵触心理,试想若每个小家庭不为孩子创造学习方言母语的条件,那我们将何处安放我们的乡音呢?方言的传承离不开家庭教育,它是两代人之间绽放的语言之花,体现了其作为传统文化,亲情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方言的传承更是一个族群的历史沉淀,方言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一个族群的人带来亲切感,人与人之间那份割裂不断的乡情会在浓浓的乡音间流淌。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的就是游子认族寻根的感慨。方言它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一种动物的消失会导致生物链的缺失,同样,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和一种文明的断送。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国家的政策鼓励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加大都指引我们应该保护方言,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有些东西我们不能丢,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媒介,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我们应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不忘记家乡的方言,让自己家乡的方言散发独特的魅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