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电影的法国知音

时间:2024-04-23

阙政

现在许多作品最大的问题是:它们有一半是美国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半是不知道哪里来的,混在一起……外国观众想看的是中国的特色,要是中国拍出来的动画片有日本特色,他们就没兴趣。

年末,“世相·离岸·重逢——经典影片展”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影展得到了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CDCC Paris)的大力协助。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郭钧亮、主任纪可梅夫妇都来到上海,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有关老电影保存和修复的大师论坛。

纪可梅女士(Marie Claire)是著名的汉学家,也是闻名国际的策展人。她长期致力于中国电影的研究和史料发掘工作,为中国电影艺术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年虽已76岁高龄,她仍然事必躬亲,把暌违多年的经典影片,远涉重洋带回故土。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郭钧亮先生(左)和主任纪可梅女士。

对中国电影的

兴趣来自动画

纪可梅早在1964年就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她对中国电影最早的兴趣,来自于动画片——在观看过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后,她对中国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被问及“当年的中国动画片究竟好在哪里”时,纪可梅女士毫不犹豫地说:“那时中国动画片跟艺术的关系很密切,它们大部分都是艺术作品,代表中国的文化——不要复制美国,也不要复制苏联。”纪可梅深深觉得,如果法国人可以发现、看到这些中国动画,他们就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但可惜的是,许多作品并没有被外国知悉。于是她亲自担当起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上世纪70年代,她曾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带到巴黎举办放映活动。1985年,她又在巴黎策划了中国动画片回顾展。2014年法国举办中国动画电影节,她正是发起人。80年代,她还曾亲自采访过万籁鸣、特伟、虞哲光等中国动画艺术大师,以及张光宇夫人等历史见证者。

2015年,动画片《大圣归来》成为一时话题,纪可梅当然也看了:“《大圣归来》用了传统的故事,制作方式上有自己的特色,虽然不能完全被视为艺术作品,还是要比别的中国当代动画片好,因为它是中国的。现在许多作品最大的问题是:它们有一半是美国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半是不知道哪里来的,混在一起……外国观众想看的是中国的特色,要是中国拍出来的动画片有日本特色,他们就没兴趣。反而是一些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老动画片,在法国会更有市场,影院一直在放,观众也特别喜欢。”

《假凤虚凰》

68年后重归故土

除了动画,纪可梅女士对中国老电影的保护也颇有建树。

本次影展中最重量级的展映片,由文华影片公司出品,桑弧编剧,黄佐临执导,石挥、李丽华主演的《假凤虚凰》,曾是早期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它还曾被翻译成英语,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配音的国产外语译制片,在欧美上映后好评如潮——当年美国《生活周刊》(LIFE)用了三页的篇幅来介绍它。

但就是这样一部曾经享誉国际的作品,如今全世界仅存一份16毫米的胶片拷贝,收藏者正是纪可梅女士。

当初,纪可梅是巴黎第七大学一个中国文学研究小组的成员。这个研究小组,正是后来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的前身。1970年代初,国内的文化活动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处于停顿之中,对外的文化交流完全切断。研究小组经常去香港搜集相关资料——解放初,许多电影工作者都从上海去往香港,除了设立电影公司继续拍国语片之外,还带去了1949年前拍摄的一部分电影胶片。

“上海搬来的电影公司虽然继续拍片,但市场毕竟局限于香港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除了邵氏和国泰两家南洋背景的电影公司外,大多数电影公司的财政还是相当拮据,许多旧电影拷贝都被随便堆置在简陋的仓库中,香港的气候炎热潮湿,对影片的保存不利,很多已开始变质。”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郭钧亮告诉《新民周刊》,“但当时香港电影资料馆都还没有建立(1993年才开始筹建),而比较起来法国电影资料馆1936年就设立了,它的创始人之一的亨利·朗格卢瓦更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一早就意识到收藏和保存旧电影的重要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可梅等找到了电影界的元老吴性栽先生、童月娟女士,得到他们的捐赠,获得了第一批胶卷拷贝——孤本的《假凤虚凰》,也正是来自于吴性栽先生的捐赠,才能在时隔68年后,重回上海银幕。观众之中,还有当年错过了首映的白发老人。

重回故土的还不只是《假凤虚凰》(1947)。曹禺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艳阳天》(1948),朱石麟导演、李丽华主演的《误佳期》(1950)、《花姑娘》(1951),岳枫导演、周璇主演的《血染海棠红》(1949),李萍倩导演、白光身兼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一代妖姬》(1950)等多部经典老电影都来了。

在纪可梅女士珍藏的电影胶片中,许多都是1949年前后的作品。“有些更早期的电影,比如1930年代的,可能拷贝在其他地方也有。唯独1949年前后的特别少,所以对我们来说也特别有价值。”郭钧亮说。

由于资金原因,《假凤虚凰》的胶片并没有修复,但经过了人工的清洗。“很多胶片都必须手工清洗,一寸一寸地擦,一个片子长度大约三千米,要反复擦好几次,才能搓干净表面的油灰——因为过去胶片放在放映机里要加油,时间一长,灰尘和油混在一起,就很难弄干净,放出来的影像也模糊不清。”纪可梅女士告诉《新民周刊》,“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是非常权威的修复机构,他们有专业的团队,先恢复胶片,再把它数字化。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神奇的机器,脏的胶片放进去,干净的就能出来。修复一个拷贝往往要花费十几万美元,很昂贵。国内有些公司,还没清洗、修复胶片,就直接把胶片放进机器里数字化,做出来的数字拷贝效果就会非常糟糕,根本看不清。”

不是贾樟柯,而是冯小刚

纪可梅对中国电影的涉猎非常广,既有动画片,也有剧情片,既收藏了大量四五十年代的老电影,也喜欢八九十年代的新电影。

“有意思的都喜欢。”她说,“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她感慨,有些80年代的片子特别有意思,但是大家都忘记了,也不太能看得到。“比如桑弧导演的《邮缘》(1984),李俊导演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还有谢飞导演的片子……改革开放以后戛纳电影节上也开始慢慢出现中国电影了,比如《阿Q正传》(1981),那时候吴天明导演带着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年轻人来了戛纳,他们会把自己的电影片名写在衣服上做广告,吸引外国记者来拍照。法国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张艺谋和陈凯歌在法国也很有名:《活着》《黄土地》《霸王别姬》……但是他们后来的片子,法国人却不喜欢。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当被问及她本人喜欢的当代中国导演时,原以为听到的答案一定是贾樟柯(毕竟此前采访过的法国电影人都是喜欢贾樟柯的),没想到回答却是“冯小刚”!理由是“他会做电影,会写剧本,他虽然拍的是商业片,但还是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在里面”。反而贾樟柯是“以前的作品很喜欢,最近几年的作品却过于大众化了,有点失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