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谢睿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三农”问题是否能够根本解决,所以,高职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结合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出既懂农村经济特点,又懂得管理知识的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农村金融专业 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积聚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农村金融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所以适用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一、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农村金融管理者在开展金融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所以应全面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与金融(农村)等。
2、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该掌握农村政策外,还应该能掌握农业种植技术、了解农作物特点等技术知识,能够及时解决一般的农业技术问题。做到上能写字做文章,下能指导种田插秧,提升农业的管理水平。
3、必须具备金融管理知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优秀的农村金融管理人才还要能够掌握农村金融管理、财政与金融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将本地资源产品加工推销,为农民增收創造机会,根本解决农民的生活水平。
4、具有融资、财务管理等知识。农村金融管理人才,要能解决农村融资和财务管理问题,做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的建设。
所以,高职院校农村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全能型复合人才。
二、高职院校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应以“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构建的“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梯进型”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
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五大模块”, 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和综合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由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和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构成,基本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能力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和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准确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 能力问题,体现了专业特色,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基本的技术问题;综合素质类课程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主要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模块来实现,即校内专业实训类课程和校外课程实践环节。
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培养全能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农村人才市场对多元素的要求,才能够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2、设置 “技能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管理相结合,在体现“农”的专业特色基础上,课程设置的顺序、时间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将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实践课程一一对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的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服务“三农” 经济管理人才,既能做一名农村生产技术人员,又能当好一名“村官”,解决农村一些现实问题。
3、突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①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内容;②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③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寒暑假回乡公益活动”、“走进千村万户,回乡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等系列调查活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策略分析
对于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来讲,首先需要了解中职学校以及高职学校自身的教育体系,同时针对农村金融专业课程来讲,在教育期间需要结合实际农村金融基础知识为基础,积极建立产教融合的形式,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重视线上线下,多元结合的形式,这样才能积极推动中高职的上下衔接。
首先着重进行产教融合,积极成立项目教学形式,利用项目驱动方式开展中高职的衔接,针对农村金融专业采取双证融通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这方面需要重视3+2模式,对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等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数量,以及教学知识层次化的划分,还需要对教学质量以及农村金融专业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要求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适合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机制。不断进行前期调研,根据农村金融专业特点,积极设定学习项目,利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将中职基础知识完美的衔接到高职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基础适应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完善基础教育流程,帮助学生实现能力递进,加强教学课程管理体系的优化,重视产教融合。endprint
其次是重视线上线下的教育手段,重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多元结合,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不断改善职业教学的方式,并且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需要详细了解课程教育体系,选择适合的教育技术,针对其中某一项农村金融教学课程为导线,建立课程沟通连接体系,积极实现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重视中高职教育的多元合作,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展开专业教育培训,创建先进的教学团队,利用优秀的教学模式以及丰富的教育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帮助学生能够更理想的享受共享教学资源。这种线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元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适应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对农村金融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
再者是重视对师德的打造,坚持做到专兼结合的方式,分层次的对中高职教学团队进行完善优化,不断提升学生对中高职的正确认识,制定专业中高职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素质,打造强大的教学团队。农村金融专业相比较其他专业来讲,需要深入到基层中,结合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学生展开教育,所以一定要重视中高职衔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农村金融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积极推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脱产培训以及半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于3+2的教学模式进行应用,保证教学能够在科学计划以及规定程序中进行,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不断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准确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尽量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将教学团队朝着德优技精的方向完善,并且真正做到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培训之后才能任职,并且实施双师教育的模式,保证教育结构科学合理,同时不断拓展教学规模,壮大教师资源库,保证教学资源雄厚。
第四需要重视对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模式,在中职学校掌握基础知识之后,需要到高职学校进行深入培训,在这期间,积极完善对学生实际培基地的建设,提高对学生实际训练的重视,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积极与企业之间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到就业问题,可以实现教学以及培训的双结合形式,帮助企业缓解用人压力,是一种多元化教育手段,在中高职衔接中非常重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专业的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未来就业中更快速的适应自身的岗位。对于农村金融专业教学来讲,中高职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金融知识,并且还能在实际培训中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很好的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岗位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
1.突出专业特色,解决好农村管理课程与经济类课程的平衡问题。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农村金融管理现状,在增加农科类课程的门数的同时,使农业技术与管理类各门课程与经济类各门课程学时比例合理,突出其专业特色,这样,才能提高和拓展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金融管理素质、知识与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进行系列课程优化与整合。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是农村金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各種机会和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五、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从农村金融管理的实际出发,配套相应的课程衔接教学,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