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陈艳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还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行环境育人以及充分发挥管理育人作用,各机构和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 课堂育人 实践育人 校园氛围育人 管理育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谓全方位育人即充分利用和努力拓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在全校教职工和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充分树立育人意识,利用全校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部分老师和部分课程的任务,实际上,高校的任何机构和人员都有教育学生的义务,所以,我们要发挥高校各机构和人员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一、教书育人、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
教师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有效。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和教育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立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方针,并将其外化为一定的意志和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高校所有课程要协调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课存在内容缺乏吸引力和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以及教学方式死板等问题。教育的对象是有意识有想法的人,所以,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其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学习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自信,以及根据社会的现实问题和需要,还应包括防腐倡廉教育,文化安全教育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国际国内形势,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解决广大学生最关注的最新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疑惑并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比如正确看待“乐天事件”理性爱国,不能借着爱国的名义做不理智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更要警惕不能被其他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
教育方式也必须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处于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途径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最新甚至很小的事件,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他们已经适应并且喜欢这种方式,但是对网络传播的某些内容无法分辨真假、无法看清有些国家宣传普世价值,拔高他们的文化而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试图用文化来侵略中国的本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选择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形式并对其进行价值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现实生活并真正的接地气,在课堂上可以加入一些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件的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其进行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不自觉的接受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纯灌输的感觉。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三观教育的时候不能空洞的只讲理论,还要引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教育。比如结合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解理想信念问题,通过对剧中人物有无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表现和后果的分析,教育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既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再者可以根据新媒体时代的优点和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网络课程。
(二)利用其他课程进行教育
高校各专业课老师要不断发掘本专业中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化学、生物等专业,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能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危害他人和社会,避免发生复旦大学类似的“投毒事件”。其他通识课程和选修课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不能因为这些是选修课就敷衍了事,而应该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
二、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和现实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针对性不够,效果不佳,“到课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明显偏少,不具备系统的教育体系。有的学校在学生实践活动上投入的资金很少,有的觉得不开展社会实践是因为害怕学生出安全事故。但是,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之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使学生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科学方法,更加有效的理解和吸收这些理论。
首先,国家要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统筹兼顾,各级学校要预留充足的资金投入学生实践活动中,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和提升质量。比如增加 “三下乡活动”的名额,同时,对参与该实践活动的学生提高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也可以避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受益匪浅,自身的综合素质会显著提高。其次,高校要丰富和创新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校内的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社团是学生交流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越来越喜欢参加各色各样的社团活动,但是有些社团存在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不相适应的现象,所以每个社团应该有相关的老师参与和领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再者,高校不能把学生的实践局限于校园之内,还应该积极的创建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平台。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到相关单位进行见习、实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必须要与相关的机构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合作,比如师范生对应的师范院校、管理专业学生对应的相关事业单位、生物化学专业学生对应的实验基地等。高校应该让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多参与社会调查和研究并培养能力,大三大四阶段参与见习和实习,教师也要参与实践过程,随时关注学生情况并加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能力锻炼的同时,也能加深对老师的谆谆教诲的理解,增强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的认同。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坚持环境育人
环境可陶冶人,环境可规范人,环境可感化人,环境可以达到育人的作用。因此,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集中领导,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教风。
其一,高校要多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解读党中央最新政策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讲座、研讨会和报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问题。其二,充分利用每年的重大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等)、以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五一、七一、八一、九月三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在学校开展纪念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抗战精神等,增强文化自信。其三,学校及各个学院包括社团都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知识竞赛,以及举办相应的“寝室文明大赛”等等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不仅要授予学生相关的荣誉称号,并且还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赠送相应的纪念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扩大参与率也就增加了被教育的学生的数量,也能延长活动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持久性。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并广泛的宣传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也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其四,加强网络建设,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设一些信息全面、形式活泼的网站,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同时精选一批思想水平高并且熟悉网络的教师,关注和监控学生上网,对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和言论加以制止,营造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
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机械化形式化,而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思想问题源于生活實际,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关注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第一,高校要完善奖学金、助学金、补助金、助学贷款等项目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减少名额的限制,让贫困的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帮助并顺利完成学业。扩大奖学金的名额,让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奖学金,引导其他学生向这些综合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简化学生申请这些资助金的渠道和程序,让学生能更快捷的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也会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相关机制的认同度和满意度。第二,加强学生的就业管理和指导服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可以让学生在大一至大三阶段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学生大四的时候,学校必须要举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教育,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引导其把握当下就业形势,不要好高骛远。高校还要和很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针对毕业生开展一些校园招聘活动,并且规范管理,让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第三,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要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党委、纪委和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督导听课制度。建立对任课教师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规范老师的课堂行为,比如,严格考勤、讲课内容要提前经过检查和审核,让教师以严格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端正教学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也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第四,完善后勤管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完善学校的食堂管理、寝室管理等,让学生能够吃得放心和住的舒心,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好感,增强对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认同。管理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合情合理的管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中,大学生的教育不是个别群体的任务,而是需要高校各个群体和机构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的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以及其他通识课程都必须要对大学生的教育,除课堂教育外,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良好的管理服务和校园氛围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高校要发挥各个机构和各环节的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参考文献:
[1]田扬斯.试析如何把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2).
[2]汪风涛.高校“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构建[J].新东方,2006,(7).
[3]崔楠,闻忠禧.高校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J].教育文化论坛,2012,(03).
[4]刘英娟.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17).
[5]郑光辉.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大学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3,(01).
[6]张建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4,(05).
[7]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1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