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淑英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迅猛,国人出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却不断涌现且变本加厉。这些行为对游客形象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直接导致中国游客在境外被歧视接待。本文对游客的这些“非礼仪”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游客修养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仪 修养 旅游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旅游需求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需求的产生不仅是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更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浙江省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广东、江苏和上海。201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排名浙江省位列第三。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层出不穷。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的不相匹配的是公民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行为缺失引导,规则感秩序感缺失,国民的很多不文明行为也跟随游客走向了世界各地。
一、游客文明素养缺失的现状
据国家旅游统计局统计,2013 年我国出境游人数将会达到9430 万人次,同比增长15%。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境游市场,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随着游客人数激增,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导致诸多的国家媒体将镜头瞄准我国出游公民,罗列来自中国的游客的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各大媒体也不断针对旅游素养缺失行为进行各种渲染。2013 年5 月24 日,中国一名中学生丁锦昊在埃及3000 多年神庙浮雕涂鸦“到此一游”,引起国内外舆论的一片哗然。由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中国因‘不讲卫生、不懂礼节、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单第二名。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面对一系列的不文明事件,行政部门已出台各种政策来进而约束,但成效并不显著类似的事件还在不断上演。造成不文明行为的原因,不但有游客自身原因,还有文化教育、公共意识、社会传统、媒体关注等方面的因素。
二、国民旅游素养缺失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全民素质教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
素质教育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游客道德素质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目前面临的旅游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因素。道德素质滞后即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自律行为规范。例如游客公共意识较弱,在禁止使用照相机或闪光灯的古建筑拍照。不遵守集合时间,耽搁全团人员的参观游览。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随意触摸展品,在文物上乱写乱画等等现状,是游客不了解旅游目的地礼仪禁忌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当地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旅游在本质上是在帮助国民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形象认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价值观和具有包容性的态度等方面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但在国民脱离生活习惯或熟悉的群体进而纾解压力或放松心情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的乏力以至于公共意识缺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不相匹配,出现的对公共环境的不爱护甚至破坏公共设施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出现失仪举止。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轨严重
国民旅游是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一种表达方式,国民旅游的文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物质文明不断充实,但精神文明却并不完全同步。如国人旅游不文明现象的频繁曝光就表明有些国民旅游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也还没能完全确立,使得国民在旅游时表现的缺乏道德意识和文明素养。我们的教育也是以分数为导向,不充盈精神价值,旅游素养缺失行为在本质上归根结底还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脱轨。另外,修养与财富并非正比关系,道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精进的过程。
(三)旅游业管理规范化不够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发生不能全部归因为游客素质低,旅游行业管理方面也有原因。我国旅游业发展欠成熟,旅游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协调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堪忧;旅游企业功利性强多只关注于经济效益。旅游旺季各景区不注重游客管理,游人摩肩擦踵的情况下景区的相关服务和设施如垃圾箱、休憩处和公厕可能满足游人的需求,从而导致部分游客选择非礼仪的行为。景区收入确实增加,但却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绝对的永久的伤害。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监管等也会导致游客的礼仪缺失行为。比如导游员安排游客在景区游览的时间过短,匆忙集合时垃圾杂物随地丢弃,污染环境。可见,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对游客礼仪缺失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缺失行为与我国旅游接待设施缺乏科学规划、不完善密不可分。景区的功能分区、游人游憩设施、游道设计、指示牌系统、停车场位置、垃圾桶数量;卫生间分布等等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響。很多游客抱怨:景区服务设施不足直接导致他们“非自愿”失礼。如垃圾桶间隔较远,产生垃圾后游人难以及时找到垃圾桶。厕所指向不明、不卫生,旅游者“内急”便随地如厕。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原因,公共设施长期不足,致使国民养成“凡事都要抢”的心理和习惯,比如坐公共汽车要抢,否则很可能上不去。结果一出境,无论是乘飞机还是坐游轮,都会习惯性往前抢。
(四)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需求
但凡留心观察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与行为,不难发现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核心原则。面子虽然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却是规范中国人行为的最微妙的标准之一。心理学专家任衍具分析“到此一游”或许是人类共有的心态,一方面是彰显人们追求自我、突显自我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人传递信息、留作纪念的方式。游客为了填补内心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显现自我虚荣心和价值,传统文化中对社会规范强调不够,这造成了人们社会行为习惯上的缺憾。社会上缺少规矩,人的从众心理就会发生作用。种种不文明行为只要有人带头违章,那么别人就会跟着违章,甚至不违章的认为吃亏没面子,以至于大家对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见怪不怪,既无舆论谴责,也无行为规范约束。
三、提升游客素养缺失对策
(一)加大素质教育力度,为游客进行“非礼”洗礼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大普及礼仪知识力度,长期不懈宣传游客旅游素质。充分利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弘扬文明行为,培养礼仪习惯。如制作“中国游客礼仪知识”宣传短片并长期在机场、车站、码头、景区等公共场所滚动播出,让礼仪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旅游企业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品,免费发放给游客,引导游客做文明旅游者。
(二)提升文明旅游素质需要法制保障
2006年中央文明辦、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不过面对“中国游客礼仪危机”还远远不够,还需制定“硬”性的法律法规为确保文明旅游活动构筑法律制度围墙,例如规定旅行社必须为游客行前提供礼仪培训;旅行社可向游客收取礼仪押金,如果游客礼仪行为缺失造成恶劣后果,可从押金扣抵等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有相应的法规处罚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如法国早在1886 年就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随地吐痰的立法;新加坡与香港均对吐痰处以高额罚款。相信通过长期严格法规约束,中国游客可以被迫逐渐形成礼仪行为的习惯并涵养精神。
(三)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
古人云:“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童的基础教育入手。培养新型高素质旅游者对在校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旅游的德育功能,因为青少年不仅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旅游的主力军。在校生教育应关注于如何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而非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建议教育部门应把文明旅游内容加入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礼仪习惯并通过学生引导和改变每个家庭的行为习惯。
(四)中国旅游业各环节携手努力创造礼仪大环境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可将如何提升公民旅游礼仪修养列入一个文明城市、文明行业以及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公民旅游礼仪考核体系,并对旅行社履行教育游客礼仪职责实施有效监督和考核。此外景区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厕所、垃圾桶等的分布应合理、科学。设置文明标识如温馨的礼仪宣传标语牌、门票和导游图上加印礼仪提示语。街道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及时提醒、教育和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星级酒店、餐饮服务场所、商业网点也应组建文明礼仪宣传队,就“失礼行为”作出应对管理。
(五)游客自身不断提高礼仪修养
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虽说是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但核心问题还得取决于游客自身礼仪修养。如何真正提高游客自身的礼仪修养,仅凭坐而论道礼仪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核心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即游客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大环境,言行举止均应注意礼仪的践行,将礼仪行为培养成自身的习惯常态。游客出行前应自觉学习旅游目的地文化礼仪禁忌,旅游过程勿忘关注自己的举止礼仪。做好旅游民间友好往来的“礼仪形象大使”。礼仪出游不仅显示个人修养,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及每一位中国游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正奋.文明匮乏给黄金周添堵[N]. 重庆日报,2012.
[2]彭林.为什么我们要讲“礼”[N].解放日报,2012-10-27.
[3]田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4]王华.论大众旅游时代如何加强旅游道德建设[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