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郑国伟+路金霞
近几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向非农产业转移。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力开发、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搞好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和就业服务,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渐渐提上日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探讨转移就业的有效解决对策,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1、转移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达2.1亿,若想实现农村劳动力完全就业的目标,还需安置约1-2亿的富余劳动力,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5亿,而农村人口约有10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转移就业迫在眉睫。
现阶段,我国劳动人口存在年龄增大、就业压力变大的情况,且产业结构正在大规模调整,使得下岗职工成为结构性的长期失业,而资本也在不断深化,同时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降低。而且,就业的结构和刚性矛盾非常突出。这表明,积极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流动政策的调整变化带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乡镇之间实行的户籍制度,有效控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变动,但相关政策条例的出台,也有效约束了进城的农村人口,进而形成了户籍迁移制度。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关的农民转移就业政策有所松动,但依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建立了就业登记制和临时务工的相关许可证制度,以指引农民工正常、有序的流动。此外,我国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取消了相关的不合理制度和限制,并彻底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问题,同时改善了农民工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加强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还通过多渠道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农民工的管理力度。在城乡之间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进而引导农民正常、有序的外出就业,并鼓励农民就近就业、返乡创业。
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解决对策
1、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和农民素质
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统筹城乡教育,促使农村和城镇的培训和教育协调发展,同时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培养新型农民。而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是最核心的内容,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经费来源,促使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及先导性作用。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进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提供文化基础。这就需要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根据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城市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在农村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2、消除政策障碍,建立公平的就业制度
在国家就业体系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内容,并积极探索城乡平等就业的渠道和途径。督促戶籍改革,促使福利服务权、就业权、公共设施权、居住权、医疗服务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及社会参与权脱离户籍制。同时探索农民工享有同等待遇制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实践和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市场准入、运行、政府投入、社会保障及劳动保护等机制,以消除其体制性障碍,进而建立有序、统一、竞争和开放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以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3、拓宽就业渠道
(1)通过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式,实施就地专业措施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特色及市场农业,以便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促使农村劳动力逐渐转向农业内部的优势行业,并多层次组合和优化主导产业,进而将流通、生产和加工紧密相连,从而将产业链条拉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最终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的目标,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近年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16年达到2.468亿人。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利用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由目前实际情况可知,小城镇的发展可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几年,农民商贸街不断涌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创造了就业机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此外,增加乡镇企业效益,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且私营企业转移农民就业的效果更佳明显,因而应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发展。而农民自发经营的个体经济也应得到鼓励。
(3)发展第三产业,倡导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发展第三产业。我国产业不协调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再加上我国原材料及能源严重匮乏,这都促使我国经济逐渐转向第三产业,且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增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最终实现了就业增加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巍,张亮亮.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杨永健,王政.论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3]张志宏,刘靖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