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朱宇伦
“伊斯兰国”(ISIS)在其控制的摩苏尔古城与塔尔阿法范围内摧毁了至少10座神庙和清真寺。
不管欧美各国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事实——“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长而拗口的名称背后,这个我们更习惯称之为“ISIS”的伊斯兰极端组织,正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猛烈打击下持续扩张。
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占领区的人道主义灾难……随着曝光率的不断增加,ISIS的阴影之下,那个带领“伊斯兰国”由默默无闻到迅速崛起,本身却又低调得像谜一样的首领——巴格达迪,无疑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从学者到“伊斯兰国”的“国王”
相比热衷于在录像带里抛头露面,大肆宣扬极端主义与圣战思想的恐怖主义前辈本·拉登,绰号“新拉登”的巴格达迪,无疑低调得多。
迄今为止,巴格达迪的唯一一次公开露面还是在去年7月的摩苏尔。在那段“伊斯兰国”发布的短视频里,被认为是巴格达迪的男人,留着大胡子,黑头巾,黑长袍——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视频资料,一股浓浓的神秘感。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2010年,当巴格达迪刚刚接手ISIS的前身——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之时,那个组织已经是一副日薄西山的模样。不过几年时间,这个当初一盘散沙的组织,如今的实力恐怕早已超过了它的老大哥“基地”组织。
为人低调却可谓“成就斐然”,难免让人格外关注巴格达迪这个恐怖主义大亨。
根据伊拉克政府官方文件中为数不多的记载,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1971年生于萨迈拉,是一名逊尼派穆斯林。
巴格达迪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兄弟叔伯中有宗教学者、阿拉伯语教授,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拥有巴格达伊斯兰大学的伊斯兰学博士学位,曾是提克里特大学的教授。
從彼时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到如今恶贯满盈的极端组织首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恐怕还要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说起。
没人知道巴格达迪是否一开始便是一个极端好战的恐怖分子,只是,伊拉克战争伊始,巴格达迪便在伊拉克东部成立了一支武装,尽管这支武装一支默默无闻,却无疑为其日后的作为埋下了一个伏笔。2005年,巴格达迪被美军抓获,在伊拉克南部的“布卡监狱”关了四年。
在“布卡监狱”的四年,是巴格达迪用来积蓄力量的重要四年——在那里,巴格达迪结识了“基地”组织的几位重要人物。
有意思的是,或许正是如今极度渴望抓获巴格达迪的美国人,无形中加速了巴格达迪的崛起。去年12月,“伊斯兰国”创建初期的最核心成员之一、化名“阿布·艾哈迈德”的一名“伊斯兰国”高级头目,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马丁·查洛夫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正是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伊设立的监狱,为不少后来的“伊斯兰国”高级成员提供了“安全”的联络和策划地点。
如今的“伊斯兰国”头目——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则巧妙地利用了监狱内的“麻烦”和美军当时推行的征服政策,凭着善于帮助平息在押者之间的纷争而得到了美军赏识,在监狱内行动自由,几乎如入无人之境,更是最终因表现良好被美军释放。“如果没有美军在伊拉克的监狱,就不会有现在的‘伊斯兰国’。”这名高级头目如是说。
《卫报》的报道还称,伊拉克政府预计,“伊斯兰国”眼下最核心的25名头目中,大约17人曾于2004年至2011年期间在美军控制的伊拉克监狱中待过,一些人后来由美军移送伊拉克当局看押,在近年来的一系列越狱事件中逃脱,最终成为“伊斯兰国”重要成员。
“不少‘伊斯兰国’领导层成员,以及相当一部分中层和基层士兵来自布卡监狱,”美国“苏凡集团”安全分析师帕特里克·斯金纳说,“多年来,在布卡监狱关押的人数以万计。他们出狱后,无所事事,就建立了这一组织。而显然,他们在狱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2010年,基地组织几名重要人物相继被击毙,声望渐增的巴格达迪终于开始实质性掌权。与此同时,巴格达迪与当时“基地组织”的头目扎瓦希里产生矛盾。
2011年,叙利亚内战的爆发成为了巴格达迪崛起的又一个契机。巴格达迪派遣手下古拉尼进入叙利亚,建立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救国阵线”,企图扩大“基地”组织在当地的势力。但随后,得到扎瓦希里支持的古拉尼拒绝与巴格达迪的部队整合,巴格达迪旋即对“救国阵线”宣战,因而与“基地”组织领袖扎瓦希里产生嫌隙。巴格达迪无视扎瓦希里命令,拒绝将叙利亚交给“救国阵线”,反而在2012-2013年扩大在叙利亚北部和东部的作战,最终吞并了“救国阵线”,并在2012年脱离“基地”组织,自立门户。据传,巴格达迪在告别“基地”时对扎瓦希里说,“我选择顺应真主的旨意”。
在正式脱离“基地”组织后,巴格达迪成为扎瓦希里的对头,借着叙利亚内战和美军撤离伊拉克后的权力真空期,ISIS大肆扩张,甚至开始从也门和索马里等国“基地”组织分支中吸收成员,一步步蚕食“基地”的力量。即便是巴格达迪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在“圣战者”眼中,巴格达迪的威望甚至已超过扎瓦希里。“支持者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给巴格达迪写信,宣誓对他效忠。”一名自称与巴格达迪亲近的人这样说道。
可以这样说,组织正式分裂之后,扎瓦希里时时刻刻却又十分无助地在等待巴格达迪失误的那一天,等待夺回主动权的那一天。
但是事实是,就目前来看,无论巴格达迪成败与否,仅凭着日益式微的基地组织,扎瓦希里恐怕已无法再成为恐怖主义的“大哥大”。更为可怕的是,到目前为止,谨慎、狡猾的巴格达迪几乎没有失误过。
2012年,他将组织改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为充实战斗力,他在2012年7月发布视频,煽动追随者在伊拉克全境实施“劫狱”、“越狱”。随后一年内,他指挥24起汽车炸弹袭击、攻击9座伊拉克监狱,致使数百名极端分子越狱。这批极端分子随后加入ISIS,极大地扩充了巴格达迪的势力,巴格达迪趁势加紧攻势,控制了伊拉克北部。
2014年1月,ISIS占领了伊拉克西部重镇费卢杰。6月,ISIS攻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截获了摩苏尔银行2亿美元的巨款,并从伊拉克北部迅速攻城略地,直逼首都巴格达。在叙利亚,ISIS则趁内战迅速扩张,攻占东部城市拉卡,控制了叙利亚和土耳其边境关卡。
精明的“知识分子”巴格达迪,并不是一个莽夫,在他的带领下,ISIS掌握了拉卡附近的油田和炼油厂。依靠油田收入,ISIS甚至在拉卡及周边行使起了行政管辖,甚至还开通了公共汽车。这个人口近百万的城市成為了“基地”组织真正占有的第一片“领土”。
2014年6月29日,ISIS在互联网上以多种语言发表书面声明,宣布在横跨叙伊边境、从叙北部阿勒颇省至伊东部迪亚拉省的广大ISIS占领区域内正式建立一个“国家”——去掉“伊拉克和黎凡特”字样,建立“伊斯兰国”。
ISIS的发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纳尼同时发表一份录音声明,声称组织高层推举巴格达迪为哈里发、即“国王”,宣称他为“各地穆斯林的领导人”,并要求所有人必须向他效忠。
在极端组织的成员大肆鸣枪示意、弹冠相庆的同时,巴格达迪最终完成了从一名学者到自诩“号令天下”的“伊斯兰国”“国王”的转变。
困难重重
战争之外,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成果,这或许是ISIS得以与欧美等国对抗到如今的原因所在。
巴格达迪,或者说他和他背后的“伊斯兰国”高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是开创了恐怖主义的新格局。
以往的恐怖主义,无非是绑架、暗杀、视频音频的煽动,时不时在西方国家的都市来个恐怖袭击,大有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意味所在。已然身死数年的本·拉登,包括他的继任者扎瓦希里,都是个中顶尖人物。
旧式的恐怖主义,虽然会给世界范围内造成不小的影响,但终究是无根之浮萍,飘飘荡荡,更是难以形成毁灭性的合力。2011年,拉登被美军击毙,更是给曾经如日中天的“基地”组织当头一棒,就此一蹶不振。
而巴格达迪的ISIS,不仅仅精通游击战的奥义,阵地战的精髓,似乎也被他们掌握了。
ISIS会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煽动、招募大量西方“圣战者”,这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并在欧美各国社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同时,在占领区,ISIS首先会掌握油田之类的重要资源予以经营,伊拉克和叙利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为ISIS提供了大量的作战资金。在占领区,ISIS做的另外一件事是迅速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取得税收权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笼络人心。
除此以外,各种不择手段的做法,诸如文物倒卖,奴隶市场……ISIS的敛财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一来二去,ISIS有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拥有了大量的“根据地”,无论是战斗力,抑或是生命力,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更为西方各国的打击制造了重重困难。
一年多以来,在和美军的对抗中不落下风,便是最好的印证。
因此,首领巴格达迪,也成为了美国人迫切想除去的人物——在美国公布的悬赏通缉令上,巴格达迪的人头标价超过千万美元,仅次于基地首脑扎瓦希里。
但我们还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即便巴格达迪真的死了,对于ISIS的实质影响,恐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美国“雅虎新闻网”的报道就直言,即便巴格达迪身受重伤的消息属实,它也不会伤及“伊斯兰国”的“元气”——“伊斯兰国”组织结构严密,其决策层成员包括多名萨达姆时代的情报官员,推举一个新领袖,似乎并非什么难事。
美国战争研究所研究员劳伦·斯夸尔斯认为,“伊斯兰国”内部可能拥有明确的“接替顺序”。巴格达迪本人或“伊斯兰国”高层可能提前考虑到对手会采取“斩首行动”,因此,已经确定了接替人选。
事实上,ISIS也从来不是巴格达迪一个人说了算。他不仅拥有“内阁顾问”,还有两个重要的副手——阿布·穆斯林·图尔克马尼和阿布·阿里·安巴里。
这两个副手分别负责“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行动。他们手下还各有12名“主管”,负责金融、军事、法律、媒体和情报等事务。从组织架构上看,“伊斯兰国”俨然是一个大型的官僚机构。
组织的最高权力则归属于负责确保宗教法律地位的“协商议会”。“恐怖主义研究与分析联盟”研究员贾丝明·奥珀曼这样说:“尽管不太可能发生,但如果巴格达迪未能遵守‘伊斯兰国’的宗教标准,‘协商会议’有权要求他下台。”
而随着“反ISIS联盟”空袭深入,ISIS的军事主管们在决策方面的话语权也是与日俱增,巴格达迪本人则更像是伊斯兰国的“门面”与精神领袖。
ISIS“建国”一周年纪念日前后,ISIS的活动又有爆发趋势。6月26日,法国、突尼斯、科威特相继遭遇恐怖袭击,造成60多人死亡,200余人受伤。与此同时,伊拉克境内的ISIS武装展开了对于库尔德人和政府军的报复性反攻。
我们关注的焦点,或许并不应该单单锁定于一个行踪飘忽不定的“精神领袖”巴格达迪身上,如何有效打击ISIS本身,以及如何防控外溢的ISIS恐怖袭击,才是更为重要的议题。
美国《时代》周刊6月28日称,尽管已站稳脚跟的ISIS仍在发展壮大,但以美国为首的反ISIS势力始终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与之抗衡。该杂志形容,美国国防部门好比是在用对付“良性肿瘤”的方式,去处理已经急剧扩散的“恶性肿瘤”。上周的“血色星期五”事件已经充分证明该组织的危害性。美国媒体称,尽管总统奥巴马去年夏天声称要“灭掉ISIS”,但时隔一年,整体局面并无重大改变。
困难重重,这是一年多以来,对于化解伊拉克局势的真实写照。
其实ISIS并非无懈可击,今年5月,ISIS为了“证明”巴格达迪未死,曾经放出疑似巴格达迪的讲话视频,视频中流露出的另外一层重要信息就是——ISIS需要更多的兵力。
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已经让“伊斯兰国”初现颓势,如何给予毁灭性的打击,而不只是嘴上说说,这是奥巴马们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