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龙
【摘要】中国花鸟画在世界美术之林,以其形式的独特性,题材的多样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备受推崇。花鸟画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意味和审美情趣,表现在发展历程、创作客体、写生传统、创作观念之中,在全球生态文化语境下,必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花鸟画 自然 创作
一、前言
中国远古先民在大自然中为了物种的延续顽强的生存着,也同时和自然中各种元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月星辰、山脉丘陵、江河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随着智慧的增长,先民们开始记录和描绘大自然中的客观形象,并逐渐衍生出其审美价值,花鸟画艺术正是肇始于此,其血脉中的“自然”因子也始终贯穿其中,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一个独特分支。
二、自然之中孕育而生
从考古学发现中,我们知道石器时代的史前先民已经掌握了最初的绘画能力,此时并不单纯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往往具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的性质,是原始先民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的表现。那一时期的岩画,以及两河流域出土的大量陶器上、玉器、骨器,都包含着大量动植物题材绘画,呈现出丰富的花鸟图像表现形式。
夏商周三代,形成了初步的社会与阶级,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和描绘,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时期的花鸟图像,广泛出现在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上,大都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勃发,现实主义倾向在花鸟图像中逐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花鸟图像,在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已经表现出高度的装饰性和写实性,部分图像已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朴素的自然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也为花鸟画的破而后立提供了契机。当时已有不少画家开始花鸟题材的专门创作。据记载两晋南北朝有十位画家进行过花鸟题材绘画作品的创作,如顾恺之、陆探微等。
至此,花鸟画已具备独立成科的基本条件,因此也就成为中国花鸟画体系构建的关键过渡时期。
三、“自然”表达的多样化
隋唐时期,花鸟画已呈现独立成科的倾向,逐渐摆脱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目的,而是表现真正吸引人的自然美。《历代名画记》等画史画论中记载的唐代花鸟画家就有八十多人。隋唐五代的花鸟画家追求“妙得其真”的艺术境界,努力塑造自然真实,同时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传达出一种朴素的自然审美观。五代时,黄筌和徐熙的出现,体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语言,带给观者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密切了花鸟画与人的关系,开拓了花鸟画审美意境的表达方式。
宋代是花鸟画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一方面,宋代花鸟画对形似的要求更为严谨,以“格物致知”的态度表现自然;另一方面,文人画的出现,加强了主体意识,主张“身与物化”,不拘泥于形似,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花鸟画发展到元明清,从艺术思想上彻底摆脱了花鸟画对“形似”问题的执着,而更注重对自然对象的内在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艺术表达。表现在花鸟画作品上,工笔画有所发扬,水墨画、写意画蓬勃发展,更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自然意境的追求,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充满了自然生命的活力和灵性。
四、“自然”的创作客体
自先秦以来,人们通过观察自然,接触到四季变化、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认识和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逐渐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同时,在中国思想体系中,儒、道、释也已相继登场,不约而同的将人视为自然的有机组成,对"自然"的理解终于完整起来。因此,虽名为“花鸟画”,以别于“人物画”、“山水画”,但创作对象或客体绝不仅限于花鸟,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形象,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自然规律都属于花鸟画的描绘范围。
宋《宣和画谱》中记载:“画谱凡十门”其中有五门属于花鸟画的范围。及至清代《芥子园画谱》,设有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记载木本和草本有确切名称的植物80余种,各类有名称或类别的动物30余种。
中国花鸟画所表现出的自然,是鸟兽花虫在不同的环境、季节、气候条件下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存状态。取天然造化之自然生态,表达自然和谐的审美理想,这是中国花鸟画重要而独特的特征。
五、“自然”的写生
中国花鸟画中的“写生”是对景临摹鸟兽花木等自然物象的过程。“写生”是“写物之生意”,是对真实自然物象的“摹仿”,但绝不是标本式地复制,而是以观察自然界中生物的天然生存状态为写生对象。宋代曾云巢曾提到:“(笼中观察)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
五代的黄筌和徐熙在创作中都非常重视写生。《宣和画谱》收录二人的作品中,名称中包含“写生”二字的花鸟画作品多达二十六幅。文征明曾评价黄筌道:“自古写生家无逾黄签,为能画其神,悉其情也”。故宫博物院藏黄筌《写生珍禽图》,是一幅纯粹的写生作品,该图描绘了十二只草虫,十只鸟,两只龟,共二十四只动物。这些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即使作为动物的科普图鉴,也是绰绰有余的。
宋代是最重视写生的时代。北宋花鸟画家赵昌,喜欢游历于巴山蜀水之间,每天清晨一早趁露水未干,就进入花圃中进行写生,自号“写生赵昌”。同期的花鸟画家易元吉,深入荆湖之山川中寻觅猿猴的踪迹,写生达到了“故写动植,无出其右”的程度。宋徽宗赵佶自己作画和主持画院时,也非常重视写生,要求画院的写生达到“观察入微,结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程度。
宋代之后,历花鸟画大家都以写生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水墨、写意花鸟的相继兴起,也从未忽略写生的价值和传统,而且被后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元代的王渊,明代的沈周、边景昭、吕纪,清代的恽寿平、华嵒、任伯年,都是精于寫生,从而成为一代花鸟画大家。
六、“自然”的创作思想
中国花鸟画从最初的对自然“妙得其真”的追求,演变到为了表达自身思想感情而“托物寓兴”,和不拘于形似的直抒作者胸臆的“写意”,反映了中国花鸟画“自然”观念的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陆续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奉为经典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澄怀味象”、“六法论”等等,表明此时已经自发地产生创作者在自然认知中的主体地位。
唐代张璪提出了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通过向自然求“真”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花鸟画“写生”传统。五代“徐黄异体”的出现,已开始对所画花鸟有所寄寓,花鸟画终于超越“自然”替代品的时代。
宋代的院画讲求“形似”与“法度”,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并藉此体悟自然规律,探求花鸟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和诗情画意,文人画的兴起表明艺术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
元明清时期,中国花鸟画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着花鸟画家自我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元代“四君子”题材的盛行表达着淡然出世的无奈。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借助花鸟画抒发生命中的不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提出:“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体现了自然客体与创作主体之间的融合过程。这些艺术形象比自然的客观表达更加具有生气,更加典型,从而更有普遍性,也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七、结语
中国花鸟画并没有一直停留在表现自然美的层面,而是经过演化发展,逐渐融合了画家对自身生命,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复杂的感情,造就出艺术化的“第二自然”。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的意识形态正在因为生态危机的压力而逐渐改变,自然和谐的生态时代正在来临。中国花鸟画血脉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有更深厚的基础顺应这种趋势,必然在未来发展中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尚青.中国花鸟画史[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3]曾繁仁.试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J]. 河南大学学报,2010.
[4]叶尚青.中国花鸟画史[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