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涂一鸣
【摘要】本文采用了2007-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阐述了市场化程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2007年到2014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本地区市场化程度确实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 市场化程度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 根据市场化程度对的影响机制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经济在市场化进程中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 收入差距 固定效应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逐渐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虽然最近有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提出质疑,但是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应该说,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市场化进程速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非同步性会引起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不平衡。因此,该研究将从市场化进程这一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入手,考察市场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其在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是第一个主张将收入分配和国民的幸福以及福利联系起来的经济学家 , 他认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经济增长 , 主张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缓解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主流的“市场根源论”指出市场化进程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所在,但是这种理论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看法,刘国光等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是市场化过度造成的,而吴敬琏等则坚持恰恰是市场化不彻底导致了我国收入差距的拉大。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表示市场化并没有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间,国有经济仍然在经济总量中有很大比重。它们虽然在一些行业起着稳定国计民生的作用,但是在一些行业由于依靠行政垄断经营,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价格扭曲,这就对市场化进程产生一些消极作用。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市场化的理论, 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市场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实证检验需要, 本文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市场化创新度量指标体系,以考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理论分析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8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仍然是城鄉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是中国社会现阶段十分突出的发展问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引致了经济高速增长,也完全改变了已有的收入格局。
市场化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经济运行的干预越少,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 政府对城乡经济发展的行政干预会逐渐减少。但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滞后,这不利于优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2)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一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户籍制度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3)土地市场的产权不明晰。
与此同时,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市场力量自发变化的结果,因为政策的选择,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博弈,但最终的选择权在政府。比如政府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征收不同的税率,政府对教育、医疗的投入比例,对国防的开支等等。虽然社会政策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富有阶层对政治权力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他们往往会影响政府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规则。对于目前中国的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往往会偏向城市居民,而农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居民收入差距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Fujita 等认为地方经济对外的开放程度能够改变该地区内部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数据的选择和说明
对于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方法计算。本文的一个关键是如何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进行量化。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市场化进程的历史。本文选择利用非国有经济比重变化指标来代替市场化进程。由于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非国有经济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故选取了三个指标进行加权衡量: (1) 非国有经济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2) 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比重; (3) 非国有经济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
另外,我们还使用每十万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比重以反映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多。假如劳动者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在在不同技术层次的企业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寻找工作,也能够有机会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
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能够容纳巨大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有力的支撑着经济的发展, 这会促使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 从而导致地区之间和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
第一产业GDP占总GDP 的比重可以衡量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性规律, 该比重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成反比。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大部分收入水平较低, 同时这部分的劳动者也不能及时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普遍收入水平较高,发展好了第二第三产业也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吸收第一产业的劳动者,缩小收入差距。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 含自治区、直辖市) 2007-2014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前文逻辑进行验证,观测结果是否和待检验假设一致。
实证模型如下:
其中i,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Y是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即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αi是无法观测的个体效应,X表示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的比例,S非农人口比重,R表示第一产业/GDP,W表示市场化程度,uit是扰动项。
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计量结果,Y、Xit、Sit、Rit、Wit均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且KAO检验的ADF统计量值得伴随概率P值为0.0104,因此应该拒绝序列中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因此变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然后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应该用固定效应模型。
经计算F值用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
由估计结果可以得知,Adjusted R-Squared为0.9537.说明该估计方程有很强的解释能力。F统计量的P值为0.000,显示结果良好。以北京市为例:
lnY=1.5928+0.438532-5.3399Xt-0.8209St+1.1678Rt-0.3376Wt
总体来看,人力资本水平即每十万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数,非农人口比重,市场化程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它们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相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越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大。因此,产业结构向工业化和多元化发展 ,将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减城乡间贫富差距。
四、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化必然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论述是极其片面的,社会各界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在現阶段,产品市场的发育使得改革初期实行的“价格双轨制”逐渐消失,而“就业双轨制”也有所缓解,行政性垄断行业也逐渐引入竞争,这些方面的市场化进程有利于降低居民收入差距。因此社会各界应该认识到,市场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推行市场化改革、构建好的市场经济环境,避免坏的市场环境,有助于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
面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而消除市场扭曲、推进公平和完善的市场竞争,实现市场化进程模式的转变,以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不同经济主体面临的市场机会不平等问题,消除对不同经济主体歧视性的、不合理的差别对待,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中国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素市场的发展落后,现阶段,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呼声主要集中在金融要素市场化、土地要素市场化等领域,社会各界也一致认为后者才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最大的难点。在获取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土地审批和划拨等获取生产要素方面,国有企业具有他性的优势。从过去几年来看,在单位资本所贡献的利润率、纳税率和就业人数等方面,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都显著落后于民营企业,但是国企却占据着绝大部分的银行贷款,在土地审批上也很有优势,这支撑了国有企业的扩张和员工收入的迅速提升,进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如果有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那么这会增加民营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也会通过提升经济的整体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樊纲, 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研究;2011(09).
[2] 李玲玲: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中国工业经济.
[3] 张建清, 刘家君, 魏 伟, 市场化进程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
[4] 阎大颖, 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当代财经;2014(08).
[5] 赵志红,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市场化的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