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陈加才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不断流入城镇,农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农村空巢率居高不下,到2015年末已达45.6%。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属于传统的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与东部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鲜明的中部特点。因此,留守老人供养问题已经成为皖北地区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2015年末人均收入接近全省均值的皖北农村作为调查地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深入的个案访谈,搜集大量的访谈资料,并拟通过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从微观视角对皖北农村家庭养老现状进行定量实证分析,探讨该地区农民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养老,留守老人,社会保障
一、数据来源
2016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寒假期间),本团队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安徽北部A镇三村,围绕“皖北农村养老状况”进行入户结构式访问调查。共计调查32份问卷。经过汇总整理,剔除少量废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93.75%。团队成员和调查对象有同乡,团队在调查期间,实地走访,问卷质量较为可靠。通过对数据中调查对年龄分布直方图的观察分析并比较样本年龄均数和剔除两端5%极值的年龄均数,判断样本接近正分布,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较高。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家庭经济与生活状况、健康及养老状况等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北部农村(包括部分城郊)50岁及以上有子女的已婚中、老年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农村留守老人基本特征,从留守老人照料主体,老人自评,收入来源,居住情况,健康状况,孤独感受程度等各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最为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出较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留守老人照料主体情况
家庭养老是指居住在家里,在照护老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是老人的主要照看者.。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照护主要是以子女为主,占了总人数的46.6%。如果加上老伴,亲戚朋友和邻里的比例,但事实上,通过数据分析,真正正常提供赡养父母的子女比率仅为16%,这样的数据让人无比的担忧与震惊。
(2)留守老人养老状况自评。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质量不容乐观,本团队为养老自评设立了五个档次: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在受访的老人中,只有不到30%的老年人,对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感觉比较好,约有30%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状况评价为“比较差”或“很差”。
(3)留守老人收入来源情况
可以发现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首先是自己或老伴的劳动所得,大部分原因是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田地只能留给父母耕种。数据表明,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在300元以下,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调查数据表明,老年人的月收入与他的生活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收入决定支出,老人支出层次较低,85%用于生活费,这种低层次的收支也就决定了老人抗风险能力差,因而老人把自己养老寄希望于子女的比例很大,占到这说明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是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4)留守老人居住情况
子女外出后居住于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的留守老人比例明显下降,独居家庭和夫妻家庭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取而代之是隔代家庭的比例剧增。另外,子女外出后居住于空巢家庭的留守老人比例也高达48.5%。上述数据说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与流动,外出前与父母“不分不离”或“分而不离”居住的子女,外出后与父母“又分又离”,代际空间距离明显加大,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出现了明显的隔代化和空巢化趋势。代际之间空间上的分离使得外出子女很难为留守老人提供经常性的照料支持,同时也减少了与留守老人同住的子女数,以及本社区能够为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支持的子女数,从而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
(5)留守老人健康状况
有20%的农村留守老人觉得自己身体状况还可以,40%的老年人觉得自己身体比较差或者很差。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由于文化低,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疾病防范意识缺乏,而健康健康基本与自理能力等同,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自理能力较差和很差的占22.04%。主要是因为在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有52.7%是中高龄老人。一般来说,70岁以上的老人在身体有慢性病或者有大病时,其自理能力会较差。
(6)留守老人孤独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经常感到孤独的留守老人24.2%,有时感到孤独的留守老人占54.8%,只有21.0%的留守老人没有孤独感。除此之外,仅有1.6%的老人再婚,不难想象,夫妻双方在一起生活几十年,相濡以沫,突然面对失去另一方的事实,而且又没有再婚,况且这种孤独感也不便同有隔阂的年轻一代诉说,单身老人的生活非常孤寂。据我们对几个丧偶老人的深度访谈得知,老人们闲暇的时间是在家闲呆,回忆以前的生活,实质上反映了老人生活孤单的一面大部分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务工后会感到孤独。甚至还出现过老年人自杀的极端行为。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状况趋于恶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皖北地区留守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1)在安徽省绝大多数农村目前都还没有普及养老保障政策,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主要还是靠家庭保障,也就是靠子女养老。一般情况下,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除了靠自己劳动获得和子女经济补贴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们养活自己的能力很有限,很难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留守老人的家庭条件差,子女们为了维持生计要外出打工,老人们在农村一般只能耕作农田,获得经济收入的方式较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生活上只能维持温饱的水平,倘若一旦有疾病,就会使老人丧失劳动能力,还会致使生活更加贫困。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非常低,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2)留守老人缺乏交流,精神生活空虚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靠跟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来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当子女外出打工以后,留守老人就缺少了沟通与交流的对象,而与小一辈之间有代沟,无法有效沟通。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关怀父母的饮食起居,老人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虚。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3)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日常起居一般情况下都是靠老伴互相照顾,但是因丧偶而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也不在少数。目前,农村里面尚无村集体对留守老人进行照料的情况,能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机构只有敬老院和养老院,然而这些机构数量少覆盖面小,而且费用高,有的甚至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普通的农村家庭留守老人根本无法享受这种养老方式。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年龄偏大,身体体弱多病,甚至有的行动不便或残疾,日常生活中都会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此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专门对留守老人进行诈骗,主要因为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低,对诈骗犯罪缺乏防范意识。
四、完善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制度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个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与努力。依据农村青壮年劳动大量转移背景下,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产生的养老难题及现实状况,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相应措施:
(1)积极探索建立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化养老机制。在目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探索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生产帮扶、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专项服务。对于年龄较大的“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吸引社会捐助,政府提供养老托管场所,进行社会化养老,确保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从源头解决本地留守老人困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发展的部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问题,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此,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建立项目、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对接机制,吸引、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地就近创业。
(2)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孝道”文化也在渐渐流失,“尊老”意识越来越薄弱,农村留守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容易导致其他各种问题。社会相关部门或组织要重拾孝文化的宣传工作,针对家有留守老人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交流与教育,督促他们时常与老人联系,使他们真正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给予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与照顾,发挥亲情沟通这个情感枢纽的作用,缓解留守老人心灵上的孤独和煎熬,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享受到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同时,家庭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中依旧占有统治地位,家庭养老所具有的养老功能是其他社会保障不可替代的,因此,继续保持家庭养老并强化其功能十分重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在外子女时常回到老人身边,能够保证有效、持续发挥家庭养老的巨大作用。
(3)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职能,发挥农村社区平台作用。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邻里交往比较频繁,人际关系密切,这种情况下,将留守老人组织起来形成的农村社区往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农村社区是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状况的平台,通过发挥相应组织、专业人员作用,为留守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农村社区可以以多种形式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料与物质方面的帮助,如建立家政服务站,并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在照料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给予老人心理上的安慰,维护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建立老年人组织,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子女长期在外,老人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往往觉得情绪低落、生活空虚,建立老人与老人间的交流互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建立一些老年人组织,如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将留守老人们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重新找到归属感,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并通过参与组织内部的各种活动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农村兴办系列养老机构,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状况,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养老计划,吸收留守老人加入其中,为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翟绍果.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之忧及出路 [J]. 中国社会工作,2011 (3).
[2]张军.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挑战与出路 [J]. 当代经济管理,2012(4).
[3]秦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J].社会学研究,2010 (10).
[4]零冬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析[J].生 产 力 研 究,2010(7).
[5]曹信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李国珍.新农保体制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版.
[8]刘书鹤.刘广新.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邓微.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