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兴权 张巍 崔忠平 郭玲
【摘要】当下,90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众多一线教育者及其关注的棘手问题,如何选任合格的学生干部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践,试论述90后学生干部选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干部选任,模式改革
一、90后高校学生的群体特征
近年来,伴随着90后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的出现,对其群体特征的关注和研究成为教育者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并期待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管理探索路径,特别是学生干部的选任与培养问题。
(一)思想特征。一方面,良好而开明的早期家庭教育,使“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反对因循守旧,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另一方面,这种开明自由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许多不利因素。过于“理性”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
(二)行为特征
基于思想特征,90后大学生群体也相应地表现出鲜明的行为特征。如在生活方面,他们喜欢舒适的生活条件,追求品牌消费;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社会交往,但是往往淡漠人际关系,经常受挫;在做事方面,他们往往渴求成功,但是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常常孤注一掷,导致成功率不高,面对激烈竞争往往压力巨大,经常回避。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有效引导方式和途径,这其中,学生干部的选任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选拔和培养合格、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教育功不可没。
二、学生干部的身份角色及作用
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在角色方面具有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在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桥梁和不带作用。
(一)学生干部身份的自我认知。通过实践和调查,目前,90后大学生干部对身份的自我认知基本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学生干部能认识到学生干部既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又是一名干部,责任意识比较强,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自己主要置于服务者的位置上,能积极为广大同学服务,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干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存在误区,功利化色彩很浓,认为学生干部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与众不同,可以凌驾于普通同学之上,可以获得别人很难得到的利益。后一种认知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必要性。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其既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又是同学之间系联的纽带,在日常组织、工作协调等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同时,选拔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途径和手段,优秀学生干部的成长在很大程度行代表和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大学生德育和全面教育提供策略资源。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待和研究学生干部的选任培养问题,其中,选好苗子是瓶颈问题。
三、学生干部选任模式比较
总结高校学生干部选任的模式,主要有任命模式、民主模式和竞争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曾发挥过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当下90后学生干部的选拔来说,也都存在着不足。
(一)任命模式。任命模式是早期高校学生干部选任的常用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材料考察学生的特征、干部经历和特长等个人信息,在简单征求学生本人意愿之后直接任命产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较浓重的老师任命的权力色彩,操作过程简单,这样被任命的学生干部自身也自然带有第二教师的角色,其服务意识不强,对学生干部角色的认知方面也不全面,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大,很多时候不能客观反映同学们的意愿和声音。今天看来,这种模式已经很不适应新时期以来的高校大学生,基本不再被采用了。
(二)民主模式。为了克服任命模式的不足,也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快速提高,经过大家推荐选举的学生干部越来越得到认可,民主选举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操作主要是征求全班学生意见,由全体同学发现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民主投票选举,着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学生干部角色认识的转变,不再认为学生干部与自己无关,高高在上,而是看到,学生干部是属于自己班级的,属于大家的,由谁来担任干部要由大家决定,而不是完全听任教师任命。这种模式相对于任命模式突显了群众意愿,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干部本人的特征考察和志愿激励。
(三)竞选模式。如何把以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选拔学生干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又能保证群众基础牢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继续在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其中,竞选模式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模式,先由志愿者陈述演讲,之后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公开选举,票数最多者即顺理成章当选。这种模式很受师生欢迎,教师一方免去了任命过程中的左右为难,学生一方则当选者欣然领命,选举者又心满意足。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即被选举出来的学生干部多数是“终身制”的,而随着工作时间的顺延,其工作积极性、表率作用、责任感等可能会逐渐下降;同时,随着90后大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的增强、成长机会均等的要求增强等因素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学生干部不能一刀切都搞终身制,要尝试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适应当下大学生特征和需要的学生干部选任模式。
四、学生干部选任模式改革
对高校学生干部选任模式进行改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合适的人手担当重任,发挥学生干部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育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其塑造成在校园内朝气蓬勃、能做能为,在社会中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骨干力量,达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的使命。
(一)轮选模式。“轮选模式”简言之,就是首先在制度上打破终身制的束缚,学生干部不再是为一人专设,不再是一旦当选则无后顾之忧,而是加大对学生干部过程培养的考核,如在笔者所在工作的学院就积极实行这一模式,无论何种职务,何种级别的学生干部一旦其考试成绩不达标,或出现违纪现象,则该学生干部必须撤职,另选他人。这是轮选模式的含义之一,之二则是每个年度(特别是在一、二年级)实行常规性的轮换选举,使每个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有机会竞选学生干部,这样就使学生干部这个舞台开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片适合的天地,让其施展自己的才干,各领风骚,各尽其职。
(二)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的含义也主要是两个:一是,在新生入学之初,暂不从其中选任学生干部,而是由高年级学生干部担任代理班长,全面负责班级事务管理,并注意发现干部候选人。这种代理既能发挥高年级干部自身的管理作用,又能为新生树立榜样;二是与上面的轮换模式有交叉点,即当某位学生干部出现学业下滑等情况时,按照规定,其不再担任正式学生干部,二是暂时代理干部,在代理期间给予其改正的机会,如果该名干部能及时改正则继续恢复原职,否则彻底撤销相关职务。这种模式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经检验还是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效能,促进了学生干部自我监督意识,树立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新形象,为整个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机制保障。
五、建立能为评价体系,选任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在学生干部队伍的选任和培养过程中,离不开考核与评价,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选任的质量和培养的价值观导向,关乎学生干部培养的最终成败。结合实践,笔者提出,以胜任力为基点,建构能为评价体系,以贡献度为标杆,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一)以胜任力为基点,建构能为评价体系。对学生干部到底该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对生干部考核的绩点应该是其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通过考查和测评,得出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征,根据测评结果配置其工作岗位,以期人尽其才,从而使学生干部的选任更加具有科学性。
同时,建构能为评价体系,对学生干部的选任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评估,建立学生干部个人能力档案,注重过程培养和评价,通过一定时段内的考评和测量,得出较为合理的学生干部评价结果,促进其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为学生干部的后续培养提供支持。
(二)以贡献度为标杆,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后续培养和继续选任离不开评价的标准和价值导向,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才能使其最大化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里,笔者提出以“贡献度”为标杆对学生干部进行测量考评,贡献度就是学生干部通过自身的工作对同学、班级、学院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价值的大小,通过评价贡献度的大小来激励奖惩,真正实现多干少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促进学生干部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做出应有贡献,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
参考文献:
[1]彭梅芬.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J]. 广西高教研究, 2002,(01).
[2]姜鸣. 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3]汲广运. 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J]. 教书育人, 2001,(22).
[4]刘丽. 试论高校学生干部的目标管理[J]. 煤炭高等教育, 2001,(05).
作者简介:王兴权(197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