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生活大课堂 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时间:2024-04-25

王彩霞

【摘要】在思品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何提高思品教学实效,发挥思品学科应有的教育功能,促成儿童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作者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经验做法。

【关键词】品德教学,做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如何提高思品教学实效,发挥思品学科应有的教育功能,促成儿童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谈谈点滴做法:

一、激发情感,引发体验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促使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

生活是体验的沃土。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在执教《我们的老师真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是怎样关心、疼爱他们的。通过寻找、举例,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原来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由此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老师真好",也从心底发出要尊敬老师的真情实感。

二、创设情境,丰富体验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开心果》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我们却为他们做的很少,怎么办呢?"问题一抛出,学生们个个情绪激昂,都争先恐后的谈起了自己的好办法、好做法。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明白了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家里的开心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2、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孝敬父母》时,我利用家长会,组织家长和其子女上讲台开展"知心活动"游戏,在活动中学生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内心增强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意识,此时,我趁热打铁,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怎样孝敬父母,让学生在诉说表达、倾听中多次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而后在班级中开展"争做关心父母的好孩子"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中。通过开展活动,学生们都能自觉做到:不让父母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劳累,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不让父母生气听从父母的教导。

3、启发想象、联想,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图文、揣摩心理、角色扮演、移情换位、场景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道德体验的结合点,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大自然里的悄悄话》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里的生物,如天上的云彩、月亮,池塘里的荷叶、青蛙,地上的蟋蟀等等,并展开联想,你知道青蛙唱的是什么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和大自然交朋友,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做中学,学中做

我们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讲礼节》时,我先介绍了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不同的礼节,如"就餐时要讲究的礼节""到别人家做客应讲究什么礼节""参加集会的礼节""观看演出的理解"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现场表演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情景中演演、评评、改改,使其在入情入境的表现中得到深刻的体验,真正学会待人接物的各种礼仪。

四、回归生活,拓展题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科书就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担任德育功能的"思品"要真正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需不断与进俱进,拓展充实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新内容。教师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善于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从中提炼出品德教学活动的主题,收集、锤炼、编排课堂活动的内容。

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上学路上"时,根据我校校门口处在与城市十字路口,针对小学生走路、乘车安全问题,我让学生讲讲上学和放学路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小组实地练习,使每个学生真正体验到该怎样自觉遵守行路、骑车安全等规则。

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要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延伸,使让学生所学的道德认知在生活大课堂中得到感受、体验和运用,内化为道德意志,形成美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