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钟玉泉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攀枝花学院办学实际,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探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管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科学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就是强调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由此确定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办学应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我们要牢固树立尊师重教、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探索多样化、针对性强且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实现人才的协调发展。
其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要科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培养人才?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其关键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其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高校主动适应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得到统一和实现。
其三,探索针对性强的且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求,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和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科技研究前沿领域,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学科新专业,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科以人为本,即学科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是为学生开设的,要着眼于学生的成材和发展。同时,改革课程设置, 以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要以发展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还应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要不断凝练学科专业办学特色,提升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地方高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对于坐落于资源综合开发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的攀枝花学院,应坚持“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指导方针,努力建设优势、特色和重点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攀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材料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新材料研发特别是钒钛材料开发的需要;加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学科专业建设,适应基于优质钢材应用的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学科专业建设,适应重工业城市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加强电力、生物和化工等学科专业建设,适应资源开发型城市对相应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加强建筑学科建设,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旅游专业的建设,适应攀枝花市及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员的需要。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特点。即:课程改革要注意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注重应用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中的事实和观点,及时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中。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各门学科内容的联系性,使之相互渗透。加强课程的评价机制建设;开展优质课程建设。
4.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应注意:一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大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教师授课应精讲,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学术观点,提供各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推荐各种参考文献,以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加工,然后进行归纳、评析,指导学生深化知识。三是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四是要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应采取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五是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运用网络教学,通过建立开放性的网上电子资料库、精品课展示、网络学堂等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创造必要条件,并鼓励和推动教师应用校园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做到课堂内外的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实效;二是充实基础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时间,扩充实践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要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应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三是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管理,确保质量。同时,要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极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学管理,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管理研究
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要发挥作为办学主体的教师的作用,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人性化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应坚持“管理育人,服务教学”,积极地配合教学、服务教学,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从管理中要质量、要效益。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应注重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研究、管理内容合理性研究、管理手段和方式科学性研究等,促使教学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促进教学管理实践。
2.教学管理要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调动人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和促进人对管理决策活动的重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最终的组合和运行。教学管理模式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进行改革。
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也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因此,教学管理要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在教学模式上,把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突出课程板块;制定教学计划要刚性、柔性和弹性相结合。在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生素质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性、规范化,避免无序的、无目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因材施教。专业培养规格设计,应突出加强基础,更新内容,提高知识的质量;拓宽面向,了解前沿,扩大学生眼界;活化教学,发展个性,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突出本学科的主线,并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增加基础课程的比重,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相关性和渗透性。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最低必修课额度内,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适当增加实践性强的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以优化人才培养为目的,强调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处理好传授知识、发挥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关系,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管理的高效益。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对提高管理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一是要培养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起对教育事业高尚的事业心、责任心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二是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使干事者有激励、混事者有压力。对于事业心强、业务精、管理上出色的人员给予多种提升机会或者优厚的待遇。对于工作懈怠、不求上进的人,给予警告或解聘。三是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促进教育实践和实验,使教学管理人员能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和把握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教学改革。四是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使其掌握现代教学管理新知识,为其提供进修、出国考察的机会;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研讨高教管理理论及高教改革趋势,倡导浓厚的学习研究气氛。五是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在配置各种设备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教育经费使用应首先考虑为教学服务,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
4.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要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产出性评价。一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包括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和督导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另一方面是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从学生就业开始,就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进行评价,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要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入发展。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观念,沿着学校确定的发展思路,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国教育报,2006-12-26.
[2]郝翔,储祖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8,(11):21-23.
[3]刘延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江苏高教,2008,(1):76-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