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文/王天珊 李程 郑军,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它将“预算绩效理念”贯穿于整个预算过程中,通过设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运行、预算体系执行监控以及公布预算绩效评价四个方面,强调高校绩效预算的效率与效果。目前,我国的高校预算管理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需要不断改进相关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制度,通过建立科学且合理的指标体系,将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最终促进高等教育预算绩效的改进和提高。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绩效管理体系的中心,是组建高校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国家各项财政资金对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高校在使用专项资金不规范、预算执行力差、财政资金执行随意性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味强调政策合法合规性,并不能有效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于落实高校资金使用情况,全方位反应以预算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西方国家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系统。而我国高校由于环境不同、分类不同、经费特征不同,导致其预算绩效管理标准不尽相同,随着国内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高校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特点,鼓励各层面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对奖惩措施提供相应的标准,不仅有助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有助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
一般而言,一流的高等教育必然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作支撑[1]。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经费需求量持续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受学科及专业性限制,导致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矛盾同时出现,因此,建立以预算绩效为主的评价体系,不仅能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把控经费资源的来源和支出方向,通过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借鉴政府部门相关经验,不利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发展。绝大部分高校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将预算绩效管理认为是一种负担,不重视经费支出的效果和收益,促使髙校只关注短期行为而忽略长期利益。
预算绩效指标数量种类繁多,片面追求指标全覆盖,忽略关键指标,导致评价结果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财务部门人员由于对学校工作不够了解,设计的预算绩效目标与实际工作相偏离;被考核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指标含义、数据模型、考评信息等要素理解不一致,造成数据和支撑材料不准确。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实行有效地监控管理,出现了为执行预算突击花钱、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任意增加预算或减少预算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严肃性。明确的绩效问责机制可以将个体目标与高校预算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充分调动预算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引导预算的执行。
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管理责任落实到二级单位,明确每项绩效的具体责任人,确保每笔资金花得安全,用得高效。同时,按照重要性原则,选择与高校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核心指标。校内成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由专家小组负责对被考核单位理论与实际培训,保证预算、核算、决算三方口径一致。同时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向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实时公式资金去向,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建立绩效预算信息申报系统,将其在在线申报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管理需要设计预算审批流程,系统通过网络实时保存,做到预算公开透明,同时也方便申报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和协调。高校各部门通过实时查询本部门预算绩效执行情况,合理开展教学、科研等相关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相关改进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预算绩效指标的实现。
建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问责、追责机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负责人,通过限期整改、减少预算、个人年度考评、职务任免等方式来增加管理者对预算使用情况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设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机制,通过成立专项资金,根据排名情况对前几名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部门按比例分配给予奖励,将教职工的收入与绩效评价结果相挂钩,,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进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