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文/李娜,南昌理工学院艺术法研究所
党十八大以后,***总书记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美丽蓝图。***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强国社会“两步走”的重要方略。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民族大计,生态环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由此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思想,如生态伦理观、协同发展观和科学政绩观。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着生态法治思想形成与发展。而生态法治思想的落实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总书记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两者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法治的建设。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念,包括生态伦理观和协同发展观。
生态伦理观的主要思想就是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共生共存,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管人类是否承认,我们都是与大自然都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可能人类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够引起蝴蝶效应,从而引发看似天灾实为人祸的灾难。在命运共同体中,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回馈人类的行为,从而使得双方长久持续的发展。
协同发展观的思想理念主要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两条主线融为一条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回馈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生活,而是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体现就在于生活环境好。当某一个生态环境保存良好时,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到当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空气也能够赚钱。因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可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前卫的新思想。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件长久持续的事情,但是由于我国的官员实行的是任期制,每个官员在某个地方任职时间都不算太长。所以就会存在部分官员为了政绩,大量开发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因此,***指出,地方政府部门要树立好科学的政绩观,并进行终身追责,从而坚守生态保护这条主线。
生态法治思想是顺应了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符合国际倡导的主流思想。但是如果没有落实,被束之高阁的思想只能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法治思想的落实,主要提出了三种途径,即立法、执法和司法。
法律是人们行为的最低准则,具有最高权威性,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依靠个人,也不是单单一个某一组织的不懈努力就能够实现,它的一个理念就是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生态环境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的所有物,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这种关联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的,因此就会出现一些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会出现政府官员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采取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手段。种种迹象表明,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实行,必须贯穿生态法治思想。因此,加强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完善我国的法律体制建设。
执法是将既有的法律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措施。加强生态法治执法力度,能够防止出现与法律不相适应的行为出现,从而能够确保将生态法治思想切实的落实。严格执法,必须要从执法队伍出发,加强执法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执法过程中,要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的对待执法工作,提供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度。
司法是以负强化的作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来减少人们犯罪的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之所以一直阻绝不断,是因为我过在生态环境的司法惩戒力度不够高,即犯罪成本不高。人们的行为受到收益与成本较量后产生。而环境破坏行为还在继续,是因为他们在掂量成本后,所获得的收益更多。因此,应当加强司法,严格司法,使得生态破坏行为成为利己主义者难以接受的成本,从而降低行为的频繁出现,推进生态法治体制的构建。
人与大自然同属于一个生态环境中,人的行为对环境影响巨大。人类不应当是环境的掠夺者,应当是环境的使用者和享受者。***总书记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条线共融。基于此,***提出了众多的理论观点来推动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也加强了生态法治思想的建构,是独居中国特色的理论思想。思想指导实践,生态法治思想的落实可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维度进行,促进生态文明法治社会的建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