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文/郭文锦,福建江夏学院
博昱工作室立足于福州大学城中的高校,发起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实验,进行传统文化的公益教育推广,帮助大学生更多地喜欢和主动接触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客观来讲,大学生缺少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资源的平台,因此,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公益教育推广与创新传播实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强调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扎根的文化土壤。然而,现阶段的青年由于传统阐述、表述的内容难以理解,无法借助自主学习的途径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适应当前这个文化自信时代,更难以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博昱工作室展开一系列研究课题与项目创新实验,努力将传统文化用贴近学生生活、受学生喜爱的现代化形式表现出来,使传统文化变得易于接受,富有青春与活力。
博昱工作室曾设计了大学生经典国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向福州大学城中的高校进行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其中,关于“你对国学经典类书籍的兴趣度”的问题,不感兴趣的人数占百分之二十七,有些兴趣的人数占百分之六十四,很有兴趣的占百分之九,而关于“若您所学的专业不涉及国学,那么您是否愿意在课余时间去了解”的问题,愿意的人数占百分之七十一,不愿意的人数占百分之二十九。因此,必须制定积极的策略向大学生推广传统文化公益教育。
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遗产,体现着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而大学生属于我国社会中的新思想、新技术前沿群体,是决定我国能否崛起的中坚力量。因此,博昱工作室明确了专注传承中国经典、做文化传播者的公益教育推广宗旨,面向整个福州大学城的高校,积极开展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目的是让国学经典学习热潮进入福州高校,追求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
博昱工作室开展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过程中,使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向当代网络文化中渗透,将传统文化当作主要内容,采用数字化的推广手段,凭借全新传播方法不断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使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频率增多。这样一来,传统文化重要意义就不仅仅体现于国学经典语境中,而且还活在了当下,使整个社会掀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潮流,稳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并产生文化传播的良好效应。
进行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时,博昱工作室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基础,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吸引力大量青年的实现,借助当前十分流行的qq、微信与微博等多种全新媒体途径展开宣传,使大学生可以借助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多种自媒体平台与传统文化相接触,可以在空闲时间进行优质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同时也拓展了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影响范围。
博昱工作室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帮助大学生以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在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专业能力进行传统文化创新推广实验,尽可能地号召更多大学生加入到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过程中,并发挥个人专业能力,共同为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向前推进而努力,实现了理论+实践的公益教育推广,发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博昱工作室积极和福州大学城的高校图书馆展开合作,当新生入学后组织其在图书馆参加国学经典的公益讲座,引领大学生初入大学时能够快速接触图书馆与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在讲座的开始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阅读《弟子规》,将国学的浓厚学习气氛营造出来,使其在听觉与视觉中体会国学散发的魅力,用规矩与礼仪引导其走进国学经典。其次,讲座中的内容应包含大学生怎样学习国学、当今时代的国学价值、国学思想与国学大师、如何理解国学等方面,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介绍陈寅恪、赵元任与梁启超等多个国学大师,让大学生发现这些人博学多才的背后还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操,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积极影响。最后,让大学生自由交流。当主讲教师在公益讲座中讲述完自身学习经历、国学学习之旅、国学学习经验等内容以后,应和大学生积极探讨信念和信仰、修心和修身等一系列问题,给学生指引出国学的学习方向。讲座结束后,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留下并和主讲人员继续交流专业学习和国学学习、信仰和宗教等深层次问题,主讲人员则为这些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合理意见与建议。
博昱工作室建立了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大学生可通过qq、微信等多个网络平台与其展开国学交流,提高其国学学习热情和理解能力。应向大学生推荐经典国学的书目,对其自主阅读传统文化著作进行指引,帮助其走入国学大门。与此同时,博昱工作室对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深度利用,面向大学生举办了国学知识的竞赛,让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大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国学知识架构,使其热爱传统文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总而言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公益教育推广与创新传播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公益教育推广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能够通过明确公益教育推广宗旨、确保传统文化推广的公益性、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采用实践+理论的推广模式等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推广,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