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4-25

文/徐小红,广州市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

1 现代学徒制度简述

现代学徒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德国的“双元制”为典范。是一种教师、师傅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平时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特定时间进入企业实习。

学徒制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型,在改革开放中市场化改革为学徒制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土壤,同样的,市场营销专业也基于市场导向而做出风投判断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市场预测,沟通谈判以及策划能力。课堂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足够的沟通技巧和策划编写技能,但是几乎全是“纸上谈兵”,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

因此,让学生提前进入市场营销领域,锻炼与人协作能力与市场洞悉力则成为了一条最优的选择途径。与传统的教学途径相比,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满足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的特定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的用工稳定性;帮助学校高标准完成教学目标;降低社会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等。

2 现代学徒制度的困境

2.1 政府方面

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但是细节方面不够完善,校企双方费用承担比例不明、学员实习期间安全负责与工资问题等,都影响学校、企业、学生对于学徒制实施的积极性。并且处在试点阶段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实行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但是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企业和学校需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2.2 企业方面

市场营销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实战磨练与经验积累,因此相比于聘用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中职市场中培养人才具有很强的周期、巨大的成本消耗。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以来受到企业的青睐,学徒“毕业”后是否会遵从约定进入企业工作也成为企业担忧的重点。

除此之外,高校所给予学生的平台更加宽广,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更加敏锐,而中职学校学生囿于所接触到的资源,对于市场的分析洞察能力要更弱一些,这一点儿在市场营销领域就几乎是致命的。例如,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功能的了解要远超过中职学生,自然更易发现网络推广新模式并加以运用。

2.3 学生方面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由于需要具备多方面技能,在专业课程与要求方面更加严苛。相比于现代教育体制下其他专业学生的压力,不遑多让。而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徒制更是需要学生深入企业与行业进行学习、调研。源于学徒制的压力可以想见。

并且,学生在企业工作,参与市场营销的前期调研、策划编写、意见改进中,切实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那是否会有实习工资,期间校企之间是否存在金钱交易,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毕业后企业能否保证接收学徒。都成为学生的顾虑,在很多规定尚未明晰的时候,学生自然对学徒制持观望甚至是反对态度。

2.4 学校方面

学校对于学徒制也存在很多忧虑,一方面是安全问题,现在中国实行校长负责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工作与实践,其中蕴含的风险是巨大,学校负责人担心这个过程中出现事故。市场调查不仅需要大量的材料学习,还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需要学生具有强健的身体。并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冲动好胜,在调研过程中很可能与人发生冲突,产生意外。

另外,学校对于企业安排的师傅也存在担忧,目前缺乏企业师傅的任职标准,在职业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并没有准入门槛,企业安排的师傅水平可能良莠不齐,影响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危害学生的前途。

3 现代学徒制的可实行模式

诸如德国双元制,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保障下,充分引导学校、企业、学生实行学徒制度。但是,在传统的学生寒暑假期间或者周末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学期中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低效率模式上,现代学徒制还可以有很多延伸模式。

3.1 企业入驻学校模式

学生进入企业可能导致企业场地不足,并且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张,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学习与交流不够充分,影响最终效果。因此,可以在学校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学校建立“企业-学校-研究人员”为主的上层领导团队。

首先,学生专业理论课程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并且根据同学情况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如高数、金融理论、口语表达等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会计学等前沿课程,弥补中职学生相较薄弱的基础。其次,加大实践课堂的比例,学生在企业办公室中,模拟完整的市场营销过程,包括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心理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等。有效平衡“学生”时间与“学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

同时,为了有效沟通,可在学校健全整个管理、教学、科研团队。由企业与科研团队实时传递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政策和市场动向,保证市场营销学科的前沿性。企业负责人入驻学校随时观察学校教学、师傅教导情况,反馈至公司。在加深校企联系和相互了解的同时,共同促进现代学徒制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

3.2 企业员工进入课堂模式

学生进入企业成为学徒,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在学校教学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员工进入学校学习相当于进修。参加如高数、经济学原理的基础类课程,弥补自己的弱项;参加如营销创新等的学科前沿类课程,开拓自己的视野、转换自己的思维。

同时,因为教师教学偏重于科研,而脱离实践和实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变成可应用于市场的实用工具。而企业员工不仅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理论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由企业员工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进行讲解。

学校还可以设置研讨课,邀请员工与学生参加,针对例如“网络市场营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的专题展开讨论。不同的身份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双方在讨论中都会有所收获。

在“学工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与企业员工共同学习、生活。互相交流专业知识,并且在学校环境下,学生与员工的关系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同学关系,减轻了双方之间的隔阂,更利于讨论与学习提升。

3.3 半工半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经常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实地调研,并且需要一定的市场调研技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短期内无法掌握这些技巧,并且企业长期以来在市场调研方面处于人员紧缺状态,经常需要吸纳一些非专业兼职人员,大大影响市场调研的速度和质量。而学生充当调研兼职人员,既满足了企业对于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选择休学一年进入企业学习,或者在企业学习抵扣学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短期间断性的实习已经无法满足其求知欲。以“员工”身份长期进入企业学习,不仅能完整体验和学习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采集数据、分析市场、进行筹划等一系列流程,而且有利于今后快速融入职场环境,缩短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周期。

3.4 校企公同招生模式

青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否未来就业状况良好。市场营销专业素来火爆,但是大量人才的涌现,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让很多同学对是否选择该专业保持观望态度。

并且在传统认知中,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差,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知识,企业容易对中职学生拒之门外。很大程度上导致优秀学生放弃选择中职学校,学校生源质量很差,对后续学徒制的推进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也会考虑企业的信誉、深造机会等,市场营销行业需要不断的了解、学习行业最新信息,而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深造费用庞大、途径有限。中职学校则成为对外宣传和员工学习的最吸引人的招牌。

校企共同招生的模式既解答了学生在就业、员工在深造上的疑问,又扩大了中职、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吸收优质生源和员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和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